钾-钠长石固溶体在高压条件下的部分熔融行为

来源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深俯冲过程中,陆壳物质可以进入地球深部,陆壳物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钾-钠长石(Or-Ab)在高压条件下的部分熔融行为非常重要.本文最近就这一课题进行了系列的高压实验研究工作.以不同成分的碱性长石Ab0.2Or0.8,Ab0.4Or0.6,Ab0.6Or0.4和Ab0.8Or0.2为初始实验材料,利用六面顶大压机在3-7GPa,900-1600℃的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碱性长石固溶体的高温高压相行为及部分熔融行为.通过拉曼光谱、电子探针等手段检测实验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在Or-Ab体系中,无论初始成分怎么变化,Wd-K2Si4O9相是第一个被熔掉的固相,形成的熔体富钾,因此该体系部分熔融过程具有低共熔特征.随着俯冲带内P-T条件变化,Or-Ab体系的部分熔融过程产生的熔体,具有鲜明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其熔融残余物将对俯冲板块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结合课题组以前的工作,探讨了钾-钠长石系列在压力达核幔边界的部分熔融行为,并对其在地球化学及地球动力学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计算了不同的碱性长石成分沿三条地温梯度的密度剖面。结果表明,无论是何种成分的碱性长石,在俯冲初期,其高压相组合的密度小于周围地幔橄榄岩的密度,因而只能通过洋壳拖拽而进入地球内部;直至在300-350公里左右,碱性长石相变生成的相组合的密度才大于周围的地幔橄榄岩的密度,从而可以主动俯冲;但是,这些高压相基本只能停留在地幔转换带,而很难像洋壳俯冲一样,继续俯冲至下地幔。
其他文献
崆岭高级变质地体是扬子陆块甚至是整个华南陆块唯一出露太古代地壳的区域,古元古代岩浆岩研究比较薄弱,然而崆岭地区出露的古元古代酸性和基性岩浆岩可以为研究扬子陆块古元古代岩浆活动以及Colaubia超大陆聚合-裂解的关系等科学问题提供良好的依据.本文报道了在湖北宜昌崆岭地体发现的花岗斑岩岩体,主要对花岗斑岩进行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等测试分析,并分析了其对扬子地块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
塔里木盆地北部早二叠世流纹岩具有高的A/CNK值(0.94-1.37)、Fe#指数(0.78-0.92)、Ga/Al比值(>2.66)、高场强元素(Zr和Nb)以及稀土含量,高的锆饱和温度,具有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在前人基础上,根据流纹岩在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中的岩浆序列,本文识别出两套流纹岩.G1流纹岩与塔里木溢流玄武岩(~290Ma)伴生,其锆石CA-TIMS U-Pb年龄为287Ma;G1流纹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重力梯度带东西两侧的河北袁家庄和内蒙古四子王旗百脑包出露的晚中生代火山岩进行对比研究.袁家庄火山岩(113.6Ma)的主量元素具有轻重稀土强烈分异、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Th、U、K等)富集以及高场强元素(如Nb、Ta、Ti、Hf等)相对亏损的特征,四子王旗百脑包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与袁家庄火山岩相似,即轻重稀土强烈分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通过对比研究袁
太白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带北侧,是北秦岭构造带西段重要的复式侵入体之一,蕴含着北秦岭造山带多期地质构造演化信息.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锆石U-Pb法对太白岩体进行了系统测年,准确厘定了太白岩体的岩浆活动期次,并初步探讨其地质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北秦岭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及与区域构造-岩浆事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太白岩体至少经历了3期构造岩浆事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硅酸盐熔体对于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正确认识与壳幔部分熔融相关的各种地质过程,熔体的密度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参数,它也有助于促进对熔体微观结构的深入了解.本文针对熔体结构的研究表明三种熔体的摩尔体积及其热膨胀和等温压缩性质满足理想混合模型。就类玄武质熔体而言,Fe2+平均配位数(约为5.7)和偏摩尔体积性质随熔体成分的改变并不明显。将密度测量结果应用于计算斜方辉石和玄武质熔体
埃达克岩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来自俯冲大洋板片部分熔融、具有高Sr/Y和La/Yb地球化学特征的中酸性岩浆岩.然而,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厚度45km才能形成埃达克质岩浆;以华北基性下地壳为源区,熔融深度45km时形成的熔体具有比这些埃达克质岩更低的重稀土和Y含量以及更高的Sr/Y。因此,燕山造山带侏罗纪埃达克质岩浆的源区应≤40km,它们不能作为燕山期古高原和下地壳拆沉作用存在的证据。以上研究表明陆内岩
沙拉扎山位于阿拉善地块北部,北邻兴蒙造山带,构造位置十分关键.各类侵入岩广泛分布,面积超过2000km2,这为研究俯冲和岩浆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场所,同时可以为探讨该区构造演化过程提供约束.本文在野外地质研究基础上,对阿拉善北部沙拉扎山地区的岩浆岩开展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综合研究,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研究表明,构成沙拉扎山岩基的主要岩石类型有英云闪长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辉
印支运动是根据印支半岛晚三叠世两个造山幕命名的.黄汲清以印支造山旋回描述中国早中生代的地壳运动,认为主褶皱运动发生在晚三叠世晚期.本文从构造-岩浆活动角度,结合华北克拉通北部(张家口-阜新以南的燕山地区)深部地质作用及其浅部响应的过程,对印支运动的性质提出一些看法.研究区早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有三点特征:慢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及壳慢岩浆的混合作用,地壳不同深度层次的变形-变质作用以及地表的沉积-建造
182Hf-182W是一个短半衰期同位素定年体系(t1/2=8.9Ma).这个体系在宇宙化学研究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探讨暴露年龄较长的铁陨石中os和w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相关性本文研究了十几个来自于一个IID铁陨石Carbo的样品,并对每块样品同时测定Os和W同位素组成。首先发现这些陨石样品中的W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与这些样品的暴露深度相关:随着暴露深度的增加陨石中的εHZw呈降低的趋势。还发现ε186O
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多期造山作用和长期演化过程,花岗岩浆作用十分发育.依据锆石年龄和岩石组合,秦岭造山带花岗质岩浆作用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9791~71Ma)、古生代(507~400Ma)、早中生代(250~185Ma)和晚中生代(160~100Ma).新元古代经历了3期(911~979、815~894和711~759Ma)岩浆作用,从强变形的S-型变化为弱变形的或不变形的I-型,揭示了同碰撞(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