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汉族成人乳糖酶缺乏率高达90%以上,乳糖不耐受发生(LI)率67%左右,这是我国居民低钙摄入的重要原因。乳糖酶缺乏(primarylactasedeficiency,LD)是LI发生的基本原因,但不是其唯一原因,体内结肠菌相异常,益生菌减少,胃肠动力减弱、长期饮奶很少或者不饮奶都与乳糖不耐受密切相关。双标稳定同位素13C-lactose/2H-glucose技术分析结果揭示,尽管乳糖不耐受者乳糖消化指数和乳糖消化量显著低于乳糖吸收不良者,但其小肠黏膜内仍然存在部分乳糖酶活性,可以消化一定量乳糖,该结果为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适量饮用牛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从胃、小肠、结肠三方面对乳糖不耐受产生的胃肠代谢因素研究结果显示,LI症状的出现与乳糖酶活性、胃排空时间、口-结肠转运时间、结肠菌群构成有关;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乳糖吸收不良者和乳糖不耐受者的结肠菌群发现,LI症状的严重差异与结肠菌群的数量构成有关,症状评分与细菌总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该结果为用益生菌改善LI症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新的思路:双歧杆菌特异性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益生菌和酸奶能使LI症状显著减轻,两种外源性双歧杆菌能在结肠内存活并增殖,来自益生菌和酸奶的外源性β-半乳糖苷酶能抵抗胃酸、消化酶和胆盐等因素的破坏,这对开发研制酸奶等乳制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BALB/c小鼠可作为乳糖不耐受研究的动物模型,分析了小肠乳糖酶活性和乳糖酶mRNA后认为,乳糖酶基因调控可能发生在翻译水平或后翻译水平,而并非在转录水平上;祖孙三代饮奶及LI调查结果表明,每人平均每年饮奶量(AMIy)与LI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353,P<0.05);祖父母、父母两代均不饮奶的家庭中儿童LI发生率显著高于两代饮奶者(P<0.01);提出不要空腹饮奶,20g奶粉(含乳糖5g,配成160ml牛奶溶液)可作为我国成年人最低可接受牛奶摄入量,饮奶同时加入其他固体食物(如鸡蛋、馒头、锅魁等)可明显缓解LI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