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巨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其分布之广、类型之复杂、形成一系列潜在不稳定斜坡,构成重大灾害威胁,隐蔽性极强。这些潜在不稳定斜坡在一定条件下将诱发突发性泥石流,对新的安置点人民生命和财产同样构成重大威胁。发生在2008年的9·24北川泥石流及发生在2010年的甘肃舟曲泥石流和汶川映秀红椿沟泥石流就是典型例证。因此,本课题选择汶川、北川等地震重灾区,综合应用3S(RS,GIS,GNSS/GPS)技术,利用多时相高精度遥感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结合野外调查,快速查明研究区地震造成的斜坡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性状特点。通过流域子区划分提取地貌信息熵等方法建立相关模型,对研究区各子流域潜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内容与科技进展如下:(1)针对研究区特殊环境、交通及地形条件,提出了地质灾害遥感信息快速提取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地震造成的斜坡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性状特点。(2)采用航空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根据震后航空数字遥感图像立体像对,解算出震后映秀区域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并据此制作出该区震后的高精度正射遥感影像地图和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三维可视化与动态分析系列图像,为地质灾害的信息提取与现场调查工作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3)对研究区地貌信息熵进行了计算,探索该区区域地貌结构及其构造演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区大部分处于地貌演化阶段的壮年期,区域构造活动强度一般。又因为该地区是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度地带,是与龙门山的交接处,山体高大,高差悬殊,最大可差5440米,有助于高坡固体松散物质势能的释放和动能的转化。另外,汶川地区地处我国暴雨多发地区,有利于泥石流的发育。(4)研究中基于流域尺度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理论及方法,分别采用集水阈值为10 0000划分的流域和集水阈值为50 0000划分的流域做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前者效果为明显,细节丰富。将汶川县域泥石流危险性划分为低、偏低、中等、偏高、高五个级别。其中沿岷江主流域及近侧突发性泥石流灾害危险性极高;在岷江流域与茂县相接布达格、大石包、白石砖和垭子口地区以及汶川中部草坡乡附近及S303公路两侧突发性泥石流危险性相对较高;在汶川西北部和中东部地区泥石流危险性中等;汶川西南部地区泥石流危险性偏低;汶川西南较高地区泥石流危险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