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气象探测测风计算若干问题的探讨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高空探测资料入手,分析了现行高空探测的测风算法在一般情况下造成的误差和在特殊情况下对风的变化规律可能产生的错误判断或造成的无法判断。探讨了在目前高空探测系统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秒尺度坐标数据采样密度的条件下,提高高空风探测的空间分辨率、计算精度和精细化描述风的垂直变化的方法。
其他文献
利用冬枣种植的气候条件,并对照山东沾化县冬枣年生育期适宜的气候条件,结合近两年南京六合区冬枣引种物候期观察,分析得出:六合区温度、降水量、光照、土壤等较为符合冬枣引种指标,但冬枣生育期比沾化早10~15天,且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分析了六合区冬枣生长期主要的灾害性天气:5月中旬至6月下旬冬枣花期,大风发生频次较高,易吹落枣花和枣果;梅雨期入出梅时间、雨日、雨量、暴雨频次对冬枣花期影响极大,且梅雨期日
2008年天气气候恶劣多变,常州杨梅收成欠佳。本文根据不同物候期杨梅所遭遇的灾害性天气分析和总结出2008年杨梅产量大幅减少的主要根源:1、年初罕见连续低温暴雪冰冻天气,致使大量杨梅树出现机械损伤,甚至整株冻死,生长发育期较往年推迟10d左右;2、开花期出现严重霜冻和8级大风天气,杨梅开花受精受到严重影响,着果率显著减少;3、成熟采摘期恰逢“早梅雨”,雨水多,光照不足,糖份积累量减少,口感和销售价
赤霉病是淮安市冬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危及人民身体健康。随着气候变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我市冬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和分布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赤霉病的发生规模和频度都较上个世纪严重。本文利用淮安市1979~2008年气象、赤霉病资料,研究气候变化、种植制度改革后,淮安市赤霉病发生的规律及分布状况,分析赤霉病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针对赤霉病感病期间气
本文以1987~2006年泰州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以旬为因子的时间跨度,在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降水日数(≥0.1毫米日数)、旬平均相对湿度、旬日照时数等因子中,选取相关系数较高且稳定性好的预测因子,然后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集成建立了泰州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动态预测模式。长、中、短期模式的起报时间分别为当年的1月上旬、2月下旬和4月上旬。经过预测模式的回报检验,显示其效
2008-2009年冬季,江苏淮北地区出现严重冬旱。本文基于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结合降水时空分布情况、在田作物受灾调查资料,分析了此次江苏干旱发生的特点;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历年冬季旱情、粮食产量资料,研究了江苏省1961~2009年冬季干旱发生规律,探讨了冬季干旱对江苏夏熟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认为,此次江苏淮北地区的干旱对在田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越冬后苗情素质的下降,只要中后期气象条件适宜,仍可
本文主要介绍了余江县油茶种植的作用、生产概况和发展前景。油茶种植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且针对我县气候条件对油茶的种植气候进行了分析,为发展我县油茶产业提供气候条件的科学保障。从而充分利用我县地理气候条件,把我县的油茶产业做强做大,争取让我们的油茶早日跻身大的市场。
通过景德镇市与广西玉林的气候条件分析,发现在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种植期间,景德镇市的气温条件没有广西玉林好,但日照、降水条件较广西玉林优越;根据马铃薯种植的气象条件要求和景德镇市气候条件,确定景德镇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种植时期宜在9月上旬至12月上旬。
通过分期播种资料找出关键的气象要素及影响阶段,为合理安排e型杂交水稻播栽期以及防御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提供依据。根据分期播种资料,对e型杂交稻新组合不同播期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并与其对应的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e型杂交早稻对气象条件要求最敏感的时期是始穗后0-10天,而晚稻对气象条件要求最敏感的时期则是始穗前0-10天;早稻“高温逼熟”天气不仅影响抽穗后,而且还影响抽穗前。e型杂交早稻
资料分析表明,江西北部棉花红蜘蛛的发生与危害表现出两个较为集中的时段:苗期(5月份),伏秋期(7、8月份)。6月份棉花红蜘蛛害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自然消退。棉花苗期红蜘蛛害中等以上程度发生的概率为0.57;伏秋期红蜘蛛害中等以上程度发生的概率为0.64;苗期与伏秋期均有中等以上发生的概率为0.25。2000年以来棉花红蜘蛛害有加重趋势。“小波分析wave子波20年对称法”分析表明:彭泽县棉花苗期、伏秋
利用1981-2006年的田间观测资料分析了降水量和大豆产量年际波动及其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变异系数为28.4[%];而大豆产量同样也出现了较大波动,变异系数为30.3[%]。1981-2001年,降水量和大豆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0.42,P=0.002),但在2001-2003年间年降水量减少时却获得了较高产量。这可能与降水量减少改善了光照条件、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有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