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开关刀闸触臂开裂及腐蚀原因浅析

来源 :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cbw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型号隔离开关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触臂焊缝裂纹和触头处硬铝合金发生腐蚀,通过宏观检验、化学分析、金相检验等方法对导电管开裂和腐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1)加强对同类型刀闸触臂的检查工作,发现异常及时更换。(2)加强入网设备及其零部件的质量验收与管理工作,并要求厂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包括设计图纸、产品质量证明书等)的建议。
其他文献
以方锥台为基准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和拉伸试验研究金属板材渐进成形的板材厚度分布与力学性能,建立渐进成形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通过对成形工具头的位移约束来保证有限元模型中的成形轨迹与实际加工时一致。验证正弦法则预测板厚的有效性,研究成形轨迹与最小板厚及其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法则只适用于以纯拉伸变形方式为主的成形区域,最小板厚与工具头直径密切相关,而其位置则决定于层间距,成形后的零件拉伸试验表明
通过等通道转角挤压技术(ECAP)对镁合金进行剧烈塑性变形,使用有限元法实现对ECAP加工过程及相关工艺参数的数值模拟,分析成形过程中的网格的变化、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及其加载载荷规律,确定主要工艺参数影响规律。通过分析,得出晶粒细化程度与力学性能的关系,为镁合金的晶粒细化方法提供更合理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针对铝合金控制器外壳挤压成形过程中长边端部产生的严重凸耳缺陷,首先采用DEFORM-3D模拟控制器外壳的挤压成形过程.从凸耳形状与尺寸来看,模拟结果与实际的试制产品具有良好一致性;通过模拟发现,金属流速不均是凸耳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工艺方案,通过在凸模底部增设一组阻尼筋,以改善金属的流动状况.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阻尼筋宽度d、阻尼筋厚度t、最长阻尼筋长度L以及该组阻尼筋形成
利用固相再生技术回收利用AZ91D镁合金屑,具体工艺为先冷压再热挤。结果表明:制备的AZ91D镁合金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且晶粒明显细化。在热挤出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再结晶,且动态再结晶组织受到热挤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影响,在300-350℃下基面滑移和孪晶协调变形导致动态再结晶晶粒产生,形成"项链"组织;在350 400℃下位错的交滑移控制动态再结晶形核;高于400℃时位错攀移控制了整个动态再结晶过程,形成
通过AlCl3-NaCl熔盐扩散表面改性,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多层的Mg-Al金属间化合物层.熔盐扩散的处理温度为400℃,此温度低于纯铝粉扩散的处理温度.熔盐扩散处理后,在镁合金表面形成Al12Mg17、Al0.58Mg0.42和Al3Mg2多相层的金属间化合物涂层.通过电化学阻抗实验将表面改性和未经表面改性的镁合金的耐蚀性进行比较,发现镁合金表面经过熔盐扩散处理的极化电阻远大于未经表面改性镁合金的
以氯化镉和硫代硫酸钠为原料,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模板剂,采用微波水热(M-H)法成功制备了空心球状CdS纳米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量弥散X射线谱(EDS)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所制备的CdS纳米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所制备的分等级空心球状CdS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得到的CdS是具有纤锌矿结构的直
分析了变电站室外断路器及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箱内加热器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故障的检查处理,提出了转轮式除湿机配合监测报警装置的解决方法.通过转轮式除湿机配合监测报警装置,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加热型除湿造成的除湿效果不稳定、腐蚀设备的缺点,还可以在设备无法工作时进行报警检修,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有装置的缺点及漏洞,是一种能在电力设备箱式内部,特别是智能化变电站采用的可行方案。
避雷器带电测试采用PT二次测量法常会出现相间干扰,这干扰使A相阻性电流变大,相角差变小,使C相阻性电流变小,相角差变大,AC相对B相的干扰基本对称,忽略不计;变电站的现场干扰有时比较复杂,可能出现几种干扰的叠加,通过抽丝剥茧方法,还原避雷器实际的运行状况.
本文研究的三相三线制电力有源滤波样机采用三角波脉宽调制电流控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其补偿电流响应速度慢、噪声大、并且补偿后公网侧所剩谐波电流颇大等缺点.这也是本文提出的原因,文章分析了电力有源滤波柜中的三角波频率与电流跟踪速度的关系.并分别在三角波频率为7.6kHz、10kHz、20kHz的条件下进行滤波实验,得到不同频率的三组滤波实验数据,通过分析负载侧、补偿侧、公网侧的电流奇次谐波分量,得
为全面落实质量强国战略和国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和工艺水平的决定》,实现新建电网工程全部达到优质工程标准的目标,以推广应用“标准工艺”为抓手,通过建立横向质量管控机制和纵向质量管控机制,建立完善的输变电工程建设阶段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体系,实现全过程质量管控的闭环管理和质量管控节点延续性及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