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开洞对高层建筑风致抖振响应影响

来源 :第29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ne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在建筑物项部修建塔冠,顶部开洞塔冠即是其中一种,由于塔冠位于高层建筑的顶部,其对建筑顶部的位移与加速度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高频天平测力试验,对大气边界层风向下7种形状开洞塔冠的方形截面高层建筑进行了风洞试验,分析了不同风向角下,塔冠形状对顶部位移与加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顺风向顶部位移而言,大部分开洞塔冠在风向角0°~15°范围内能起到一定的减小作用;对横风向顶部位移而言,大部分开洞塔冠在风向角15°~30°范围内对其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作用.
其他文献
阐述了基于流动坐标系的Newmark-β非线性有限元动力时程计算方法原理与程序开发流程.根据基本算例验证了程序算法的正确性、可靠性、计算效率.程序算法适用于柔性结构在3维空间中大幅度非线性振动的计算与研究.使用程序建立了某实际大跨度铁路斜拉桥,模拟计算了在风场作用下斜拉桥的抖振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大跨度斜拉桥的动力计算中,当桥梁响应较大时,应当考虑振动的几何非线性效应;大跨度斜拉桥的较大幅度的振
有限深弹性地基上的无限大板,受有轴对称垂直荷载.假定板与地基在接触面上完全粘着,互不分离,也互不滑动.现用应力函数求解这一问题,将应力函数表示成Fourier-Bessel积分形式,将其代入重调和方程,解出含有待定参数的应力函数.由应力函数,可求出含有待定参数的应力分量和位移分量.这些分量在弹性地基与板接触的边界处,应满足板的位移与荷载的关于方程,在有限深弹性地基的底部位移分量应当为0.根据这些边
历史上强风作用下的冷却塔风毁事件多次发生,自重更轻、柔性更大、阻尼更小、自振频率更低的钢结构冷却塔相较于双曲线混凝土冷却塔在强风作用下更易受损.为研究强风作用下的直筒-锥段型钢结构冷却塔倒塌全过程,首先基于大涡模拟(LES)技术对直筒-锥段型的近壁面流场进行高精度仿真,以此提炼有效的三维风荷载输入参数;然后基于LS-DYNA二次开发及显示动力分析,通过在考虑材料弹塑性损伤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加载所获
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为了试验并验证有限元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构在安装过程(自重工况)与运行条件(液体工况)下的受力特点,项目组设计并制作了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结构小模型.本文介绍了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小模型的结构设计,该结构采用了内部有机玻璃球结合外围金属网壳结合连接撑杆的结构方案;介绍了基于有限元计算得到的自重工况与液体工况下的结构受力结
本文基于壳体稳定性理论,推导了含有内、外部腐蚀缺陷情况下弹塑性管道的屈曲控制方程,并提出了弹塑性管道在外压下的屈曲压力计算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及以往的理论公式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基于变分渐近法,建立了可在标准有限元程序中实现的FRP层合梁渐近降维模型,将原FRP层合梁三维弹性问题转化为变分形式,适用于任意大位移和整体转动.然后,利用变分渐近法对未知三维翘曲函数进行渐近求解,分别得到经典模型(零阶近似)和渐近修正的精细模型(一阶近似).最后,利用平衡方程将修正后的模型转化为广义Timoshenko梁模型(GTM),以便于实际应用.通过FRP层合工字梁数值算例表明,描述GTM
针对复合材料负泊松比夹芯板的各向异性和非均匀性,采用变分渐近法和多尺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复合材料夹芯板的有效性能.在细观尺度下,根据结构的非均匀性,对典型单胞进行渐近分析,推导出复合材料负泊松比夹芯板的有效板性能(A、B和D矩阵);在宏观尺度下,基于构建的二维等效板模型得到全局响应,并建立单胞内局部场的重构关系.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计算的复合材料负泊松比夹芯板的三维响应与三维有限元模
本文主要推导论述内凹型统一屈服判据.首先,在Tresca屈服准则基础上,提出并推导最大内凹型统一屈服判据.然后,在双剪应力屈服准则基础上,提出并推导最小内凹型统一屈服判据.还推导它们与双剪统一屈服准则的关系.最后,论述它们的工程应用.
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榫卯剪力墙的精细化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边缘构件纵向钢筋配筋率对低剪跨比榫卯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库仑摩擦模型可模拟榫卯接缝中存在的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数值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能够反映榫卯剪力墙的破坏特征;提高边缘构件纵向钢筋配筋率提高墙体的承载力,配筋率较低时增幅较为明显;榫卯剪力墙沿横向凸起根部出现竖向裂缝,表现出较好的变形能力,边缘构
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分析研究某单跨无梁楼盖板分别在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在正常使用阶段主要受裂缝控制,在破坏阶段主要受位移控制,板顶最早的裂缝出现在了板中心的位置,以两条正交十字线形式出现并由板中心不断向四周发展,板底最早的裂缝出现在板边的中间位置并逐渐发展成沿板边的通长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