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强度参数选择的统计方法

来源 :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4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震工程研究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地震动强度参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统计学的角度,给出了地震动强度参数的选择的有效性、实用性、有益性、充分性和鲁棒性五个评价指标。为了说明上述评价指标的应用,本文以单自由度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40条真实地震动作为输入,通过综合考虑不同地震动强度参数在六种评价指标下的分析结果,给出了适于不同周期模型的地震动强度参数。
其他文献
以龙川、河源、博罗水文站1954-2004实测径流资料和东江三大水库调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实测和还原系列的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和集中程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进行趋势检验,研究东江径流年内分配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东江径流实测系列在50和60年代年内分配较不均匀,70年代以来趋于均匀,总系列不均匀程度存在显著下降趋势。(2)水库调蓄对河源站实测径流年内分配趋于均匀发挥
为了探求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干旱的影响,调控人类活动作用的方向和速率,本文应用信息扩散模型评估东江流域径流变异前后每年水资源干旱风险率,分析得出东江流域干旱风险率较大年份一般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东江流域水资源干旱风险在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越来越受到水利工程的调节作用的影响。
珠海饮水健康不仅与珠海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紧相连,而且关系到澳门特区的供水安全。本文应用数学统计与GIS技术手段,通过对珠海市饮用水源地污染源调查评价,得到珠海市水源地以生活点源与面源为主要污染源,各占44.98%和47.52%。根据各水源地的污染源构成差异,将水源地分成生活污染源型、面源污染型和混合污染型。针对不同污染类型水源地提出适合于各水源地保护和发展的治理与改善措施。
运用改进的Mann-Kenda11(简称M-K)趋势与突变检验方法系统的分析了北江流域的上游地区(小古菉、结龙湾、梨市、长坝)、中游地区(滃江、黄猄塘、高道、横石)和下游地区(石角、马池、祝州)1960~2000年的径流量资料,深入探讨了北江流域的径流量的变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北江上游地区的河流的径流量年际变差系数小,流量的变化没有下游地区的流量变化大;70年代和90年代的年平均径流量大于
调查了珠海主要抽水型水库的调水来源,分析了导致抽水型水库富营养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污染源来自抽调入库的河水,其次是人类活动带来的面源污染。针对各个水库污染成因,提出了控制入库水质和面源污染等相应的防治措施。
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为三亚市快速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和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三亚市开展节水尤其是城镇生活节水十分必要。该文在分析三亚市城镇生活用水现状及用水定额的基础上,对三亚市节水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节水目标,并从节水量和经济效益方面评价了节水效益,最后提出了三亚市城镇生活节水措施,以实现三亚市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可持续利用。
为了获得铁在分层土壤中的溶质运移规律,本文采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铁在土壤中的迁移特点和规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出污染物浓度分布、浓度沿程变化等,研究了不同土层中污染物迁移特性,对于治理地下水及土壤中的铁污染物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本文根据珠江三角洲特点,收集三角洲“94.6”、“98.6”、“05.6”、“08.6”等几场洪水的水位流量资料和各潮水位站点年系列高高潮资料,分析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水位变化情况,分析得出:珠江三角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腹部水道普遍出现超历史最高水位,网河区出现水位异常雍高现象,严重威胁城市的安全;进入二十一世纪,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潮位有所下降的,下降幅度从西、江三角洲入口马口、三水向东南沿海地区
本文结合绿色建筑与智能化技术,介绍了绿色建筑智能化的核心基础应用与新型特色应用的技术;论述了绿色建筑及智能化的应用、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而是代表一种象征,是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两者的
综合性的演习是一种高级的培训模式,一次组织到位、针对性强的演习,往往能收到比预想还多的效果。演习分为设计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而演习效果评估作为总结和评价演习过程的必要手段,对演习结果的总结和演习方案的改进工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建立了基于层次—主成分分析法的演习效果评估模型,并给出评价案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全面、客观,可广泛应用于相关的灾评演习效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