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澳斯麦特炉入炉精矿成团率生产实践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冶金第一届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wk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斯麦特炉熔炼入炉铜精矿需要经圆盘制粒机预制粒成团后进炉熔炼.本文分析了制粒成团机理与圆盘制粒机工作机理;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实验研究制粒圆盘转速、圆盘倾角、精矿水分与制粒成团率的关系;分析皮带运输过程中球团的变化等,确定圆盘转速、倾角、精矿水分的控制范围,对运输皮带下料斗改造等提高入炉精矿成团率.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加拿大泰克资源旗下的特雷尔冶炼厂和韩国锌公司温山冶炼厂的铅锌冶炼技术,通过对两大铅锌联合企业的技术介绍,为我国铅锌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并指出环保是铅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
铅熔炼渣是在铅冶炼过程中产出的含铅铜的渣,其主要包括铅冰铜和铜浮渣.铅熔炼渣处理的目的在于回收其中的铜、铅和贵金属等,如不对其处理,将造成二次资源的浪费,此外,渣中的铅、钴、镉等重金属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处理铅熔炼渣的方法和工艺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结合多种处理手段,系统地考虑铅、铜、银、锡、锑等有价金属元素的回收,探索出有效的综合回收处理技术.
采用真空蒸馏的方法从脆硫铅锑矿中直接提取硫化锑,在真空系统5~15Pa不同加热温度条件下蒸馏富集Sb2S3,并探讨不同真空蒸馏工艺对脆硫铅锑矿挥发率和冷凝物锑含量的影响.理论计算表明,真空条件(10Pa)下Sb2S3在673K~1073K温度范围内能稳定存在,通过控制工艺条件可以将Sb2S3从脆硫铅锑矿中挥发出来;实验结果表明,影响脆硫铅锑矿和Sb2S3挥发率的首要因素为加热温度,其次为蒸馏时间,
脆硫铅锑矿是我国重要的一种铅锑硫化矿,铅锑的有效分离是制约这种矿石高效利用的难题.本文对现有脆硫铅锑矿铅锑分离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结合各种冶炼方法获得铅锑粗合金,从铅锑粗合金着手进行铅锑分离以及采用湿法工艺,使锑转变为锑盐进入溶液,实现铅锑分离和利用特殊的手段实现铅锑分离三大类,并对这些方法的原理、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概述.
采用剪切射流曝气反应嚣对铅阳极泥碱浸脱砷过程进行强化,考察了液固比、氢氧化钠浓度、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阳极泥中砷、铅、锑、铋浸出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出最佳浸出工艺条件,即:氢氧化钠浓度1mol/L、液固比6、温度70℃、时间1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砷浸出率高达95%以上,而铅、锑浸出率分别维持在2%、1%以下,铋基本不被浸出.针对高砷浸出液采用石灰沉砷,沉砷率可达85%以上.沉砷后上清液补充
本文针对高铁锌焙砂现有冶炼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选择性还原-浸出回收锌的工艺.由于锌焙砂中锌铁主要物相为铁酸锌,因此本研究首先借助热力学软件对铁酸锌还原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铁酸锌选择性还原控制条件,并通过热重分析分析结合化学分析对热力学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得出最佳磁化焙烧条件.将上述磁化焙烧方法应用于锌焙砂处理,焙烧产物通过酸浸回收其中锌,铁以磁性氧化铁形式赋存于焙砂中.实验结果显示锌浸出率可达95%
在高铁锌原料的传统炼锌工艺过程中,铁酸锌的生成会给锌铁的分离带来困难,造成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高铁锌浸渣选择性还原焙烧-浸出工艺,以回收废渣中锌铁组分.热力学研究表明高铁锌浸渣中的铁酸锌可以良好的被选择性还原为氧化锌及四氧化三铁.对铁酸锌还原过程的热重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热力学分析结果.同时利用热重对铁酸锌焙烧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了最佳焙烧条件.随后将上述最佳条件应用于高铁锌浸渣
锌冶炼业是我国大气汞污染的重要来源,但相关的汞污染防控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在详细介绍国内外锌冶炼烟气除汞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株洲冶炼厂的生产实践,重点对引进自瑞典玻利顿公司的氯化脱汞技术,以及和中南大学联合开发的污酸中汞的生物制剂处置技术的生产运行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针对废铅酸蓄电池胶泥及重金属固废处理困难,成本高、污染重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废铅酸蓄电池胶泥协同处置重金属固废的还原固硫清洁处置新工艺:在高温和强还原条件下,原料中的硫酸盐和铁氧化物被同时还原,并生成硫化亚铁,铅被还原成粗铅并捕集原料中的金、银等有价元素.新工艺已成功进行了100/t/d规模的工业试验,技术及经济指标良好.为进一步提高新工艺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富氧强化还原固硫熔池熔炼工艺及装置的研
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冶炼厂(以下简称冶炼厂)转炉系统通过高压鼓风机改造、供风系统优化、转炉生产作业模式优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新7#、8#高压鼓风机改造提高了转炉送风压力,转炉单炉生产能力提高到160t/炉.摸索出了5台转炉进行4H2B"不完全期交换"的生产组织模式,送风时率提高到了88%,并满足了电炉放料速度,确保了制酸烟气量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