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不同工艺对VOCs处理效果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iem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美国EPA标准524.2方法,对北小河污水处理厂中几个不同工艺段排水和以回用为目的的深度处理工艺出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对不同处理工艺去除水中VOCs物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北小河污水厂的总入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较高,达到76.30μg/L;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三类挥发性有机物去除效果明显.出水满足我国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规定限值.
其他文献
以氯化铝溶液电解法制备的"类龟式"Al13盐酸盐[Al13(OH)24(H2O)24Cl15·13H2O]为破乳剂,对乳化含油废水进行了絮凝处理,结果表明,这种组成、形态单一的十三聚铝,对乳化含油废水具有很好的破乳除油作用,经处理的废水完全能够达到继续循环使用的要求.
本文以组成和结构均与Keggin 型Al13不同的"类龟式"Al13结晶为固体柱撑剂,采用"干法"制成了一种新型Al13柱撑蒙脱石,对其进行了XRD、比表面积表征和初步静态除氟试验,探讨了这种结构新颖的十三聚铝阳离子在蒙脱石层间的伸展姿态.结果表明,利用该法制备无机柱撑蒙脱石,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制备效率,而且发现这种聚阳离子在插入蒙脱石层间的过程中可被挤压成十三个铝氧八面体彼此共棱连成一体的平板状结
采用X-射线结构分析法测定了一种水合氯化十三聚铝[Al13(μ3-OH)6(μ2-OH)6(μ2-OH)12(H2O)24]Cl15·13H2O的晶体结构,详细描述了其结构特征,探讨了其形成历程.其化学式为H98Al13Cl15O61(Mr=1957.27),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3912(2)nm,b=2.3529(3)nm,c=2.2395(2)nm,β=90.407(2)°,V
本文概括介绍了脱氢酶活性检测的方法及其在活性污泥活性检测、检测细菌菌落总数、水质毒性检测、以及污染物对土壤微生物性能的影响等领域的应用.
本文研究了超声辐射时,臭氧在不同pH值、气相臭氧浓度和气体流量条件下的吸收动力学,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可求得超声辐射条件下臭氧在水中的自分解反应速率常数和臭氧向水中的传质系数.结果表明超声可以强化臭氧向水中传质,并加快臭氧在水中的自分解;而且臭氧的自分解速率常数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臭氧的传质系数随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本文在不同电极(Ti/PbO ,Ti/Ru-Ti-Sn)上研究了苯酚羟基化和苯酚溶液的电化学氧化反应.用Uv-vis光谱研究了不同电极对苯酚的电化学氧化及其中间产物的影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检测了不同电极上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和存在.研究结果表明,电极上羟基自由基的电化学生成导致苯酚的羟基化,苯酚溶液的降解是羟基化产物(对苯二酚、邻苯二酚)进一步氧化的结果.
本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技术,以无机盐SnCl 、5H O、Sb O 、Gd(NO ) 为前驱体、制备稀土Gd掺杂Sn、Sb溶胶及不掺杂Gd的溶胶,利用该溶胶制备稀土掺杂多组分的SnO /Ti涂层电极及不掺杂Gd的空白SnO /Ti电极.研究了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不同稀土掺杂量等条件下制备的电极以苯酚为目标有机物的电化学降解特性,以考察稀土掺杂对SnO /Ti电极性能的影响;并对所制备的稀土Gd掺杂电极
文章综述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介绍了四川省阆中市厌氧净化沼气工程的处理系统组成,分析了该沼气工程的优点和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本文利用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了聚氯硫酸铝铁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并对该絮凝剂的X-射线衍射图和透射电镜照片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该絮凝剂和聚合氯化铝絮凝剂对模拟水样的净水效果,结果表明该絮凝剂的除浊效果和沉降效果要优于聚合氯化铝.
铝的毒性不仅取决于总铝浓度,还与其形态密切相关.通过模拟配水,研究了硫酸铝和氯化铝两种单体态铝以及分别以Al 和Al 为优势形态的两种聚合氯化铝(PAC)在混凝过程中铝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研究了原水浊度和DOC对残余铝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浊体系中,投加铝系混凝剂是导致出水余铝升高的主要原因;但在高浊体系中,铝系混凝剂,尤其是聚合铝具有一定的除铝功能.混凝沉淀过程中单体铝混凝剂的残余铝总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