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学校园PM2.5污染特征及学生人群暴露特征

来源 :2015中国发展论坛·京津冀环境与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采用个体采样器(PEM)针对北京城区和郊区两所大学校园的室外以及学生活动的室内典型微环境进行大气PM2.5采样,共采集大气PM2.5样品230个;并对大学生每日的经时活动模式进行问卷调查.分别采用重量法及GC-MS法测定大气中PM2.5的质量浓度以及PM2.5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浓度,其结果表明:城区校园室外大气PM2.5的质量浓度为219.3±87.1g/m3,大约是郊区校园大气PM2.5的质量浓度(117.7±77.1g/m3)的两倍.校园室内微环境中以食堂的PM2.5浓度为最高,尤其是在城区校园其浓度高达547.8g/m3.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PM2.5中18种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其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校园室外的大气PM2.5主要来源为煤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生物质燃烧.此外,研究表明:城区和郊区校园大学生人群PM2.5暴露水平相近,其平均暴露量为95.5g/m3;各个微环境的贡献差异较大,其中宿舍微环境对PM2.5暴露水平的贡献最大,大约占其总暴露量的50%.采用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室外源对室内微环境中PM2.5浓度的渗透贡献,其结果表明:校园室内微环境中PM2.5主要来源于室外;4个不同学生群体的PM2.5个体暴露量中,来自室外源产生的PM2.5的贡献均大于80%.因此,降低室外环境中PM2.5污染水平对于降低校园学生人群的PM2.5总体暴露量,从而降低人群的健康风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通过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从生态保护角度来讲,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一个从山到平原再到海
本文阐述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主要问题,从植被的角度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出该地区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包括遵从自然规律,优化植被分布,完善群落结
京津冀的跨区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着相关的制约因素,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依托大数据技术,整合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建立"绿色数字京津冀".通过"绿色数字
本文介绍了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分析了生态系统变化的问题及其驱动力,提出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策略,即构建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形成经济财富和生态财富的交换,创造市场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已基本形成,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要靠京津冀协同发展来实现.而大气环境治理是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京津冀机动车未来保有量的预测,在对
在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京津冀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京津冀土壤及地下水保护的法规及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其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
本文介绍了朝阳区节水现状,阐述了国外可借鉴的做法,就朝阳区来说来说,要充分利用节水工作的基础,尽快提升节水工作水平。努力做到:地下水管起来,雨洪水蓄起来,再生水用起来;向观念
京津冀三地大气污染是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本文对京津冀三地大气污染研究治理背景以及大气环境整体状况监测手段、源解析、治理手段、取得成效等进行概述,对三地联防联治、对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应对资源环境压力的现实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环保和产业升级转移是重点领域,灰霾治理和环境保护是突破口.作为京津冀协同
近年来,北京市连续遭遇灰霾侵袭,空气质量达严重污染级别,引起北京市民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区域性污染加重了北京地区的污染状况.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灰霾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