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肤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

来源 :2011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vs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4例发生应激性高血糖(血糖超过9 mmol/L)的严重创伤患者(ISS≥20)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和Percoll密度梯度分层一步法分别连续检测7天内血浆中VEGF、内皮素21(ET21)和循环内皮细胞(CEC)的含量。同时,监测C反应蛋白(CRP)变化以评估炎症强度。结果: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组降低血浆中VEGF和ET21的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者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组CRP含量和CEC计数下降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拮抗创伤后机体内皮损伤,较快降低炎症强度,可能是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创伤病人预后的重要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变化与脓毒症患者28d生存情况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45例脓毒症非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患者发病后第0、1、3、7d的血浆HMGB-1浓度,记录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并随访28 d临床结局。分析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变化与28 d生存情况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存活组第0、1、3、7 d的血浆HMGB-1浓度差异没有统计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于急性百草枯中毒小鼠的疗效。方法:65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染毒组30只,治疗组30只和甲泼尼龙对照组5只,染毒组依据染毒PQ不同剂量随机分成6组(50、70、100、150、200、300mg/Kg);治疗组在小鼠染毒不同剂量的PQ后均加用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95mg/kg):甲泼尼龙对照组仅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95mg/kg);依据不同时间内各剂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全血胆碱酯酶(AChE)活力变化与肿瘤坏死因子(TNF-a)、C-反应蛋白(CRP)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对4l例AOPP患者血清TNF-a、CRP及AChE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其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①AOPP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NF-a、CRP水平在住院第1天即明显升高(P<0.01),CRP水平住院第3天达到高峰,经治疗逐渐下
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Arrest,DHCA)围手术期间血糖的变化趋势,评价血糖升高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应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的临床效果。方法:长海医院胸心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之间应用DHCA技术共为176例患者实施主动脉手术。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lpass,CPB)前、DHCA前和DHCA后
伯基特淋巴瘤是以一种高度恶性的非霍杰金淋巴瘤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以中枢性尿崩症为首发表现的非霍杰金淋巴瘤罕见报道,然而基特淋巴瘤合并致死性乳酸酸中毒成功救治的病例同样也非常罕见,这里我们报道了一例以中枢性尿崩症为首发表现的伯基特淋巴瘤并发致死性乳酸酸中毒和低钾血症的病例。患者以呼吸困难和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急诊就诊,血气分析显示严重的酸中毒,生化检查发现高血乳酸水平和严重的低钾。
目的:研究盘状钢丝电极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总结盘状钢丝电极的特点,探索提高急救成功率的新方法。方法:对34例院前抢救患者于急救现场随机使用盘状钢丝电极或钩状电极进行紧急经皮穿刺右心室心内膜下起搏术心脏起搏治疗,同时与钩状电极作对照,观察两组相关起搏参数、起搏并发症及疗效。结果:两种电极组的起搏成功率均达100%,但经改良的盘状钢丝电极在起搏时间上优于钩状电极组,具有更高的临床有效率及复苏成功率。结
主动脉夹层也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较常见也是最复杂、最危险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每年50-100人/10万人群,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目的:探讨我院急诊就诊患者在不同时段的就诊规律,为急诊科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门急诊就诊信息系统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急诊病例资料。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每月1、8、15、23日的急诊病例资料(含内、外、儿科急诊病例),共7634份急诊病例资料。结果;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急诊儿科中位年龄3岁,急诊内科、急诊外科中位年龄32岁。就诊科别:急诊儿科患者占多数。费用类别: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7例(男88例。女19例,年龄28~83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目的:探讨早期复苏阶段全身CT检查对严重交通伤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评估其在初期诊治严重交通伤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03月~2010年02月我院综合ICU收治的严重钝性交通伤患者。入选标准:①年龄>16岁;②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③ISS≥16分;④从急诊抢救室或手术室直接收入ICU的患者:⑤初始入住专科病房,但72小时内因病情恶化转入ICU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外院急诊处置或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