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近60a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以格尔木为例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m3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站及周边9个气象站近60a逐月、年日照时数、气温、云量、降水、相对湿度资料以及1951~2013年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格尔木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0a来格尔木日照时数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季变化较平稳,夏、秋、冬三季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月日照时数5月最多、2月最少.年代际变化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较为平稳,70年代突然下降,80年代又有所增加,90年代比80年代略有减少.到了本世纪头十年,平均日照时数急剧减少.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5年和7年短周期,日照时数在2006年出现突变.大气环流、气温、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等因素是格尔木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其他文献
近年来,尤其汶川地震之后,通过计算断层库伦应力变化来研究水库诱发地震成为地球动力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二维模型来计算库伦应力的变化.通过二维、三维模型的计算对比,发现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本文采用三维模型对水库蓄水对库区下方断层库仑应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简单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水库及断层的不同因素的影响;其次,在计算库区下方断层的库伦应力变化时,考虑固体介质中的
断层既可能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存在,也可能形成有效封堵层,因此,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由于断层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石油勘探开发的风险.为了避免或者降低风险,理解断层如何影响油气运移的过程就变得极其重要.本文以冷湖五号构造为例,进行多尺度的研究以期准确评价冷湖五号逆冲断层带的断层封闭属性。作者基于野外地质测量绘制覆盖研究区域的地质剖面,并建立冷湖五号构造带的三维空间模型,旨在认识冷湖五号断层带的三维空间构造
滤波可提高地震资料品质,同时也可以分离地震资料中的噪声信息.为了有效利用噪声信息,可以求取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一来可以检测地震资料品质,二来可以检测断裂.通过求取地震资料信噪比,并将信噪比数据体进行相干处理,可以获取丰富的断裂信息.经实际资料验证发现:在信噪比数据体上断裂检测精度比原始地震数据体断裂检测精度高,且与实际钻井资料吻合较好.利用信噪比数据体进行断裂检测,可以对地震数据处理中间成果加以利用
本文基于柴西南新生代沉积记录,结合沉积学、碳酸盐同位素特征,开展对柴西南新生代古气候演化的研究,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证据,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恢复柴西南地区古地理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始新世时期柴西南与可可西里地区C、O同位素不同的特征反映了区域水体水文特征存在明显差别,水体之问不具有连通性;始新世-渐新世时期C同位素发生了明显正漂,而O同位素则发生了一定的负漂,指示青藏高原在始新世-渐新
本次工作选择了帕米尔构造结内的发生矿化的杜格里富碱斑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对区内Mo-Pb-Zn矿化的大地构造背景提出了新的认识。通过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笔者提出帕米尔东缘富碱斑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构造体制,可能的机制是:在~11Ma该区发生局部岩石圈拆沉,小尺度软流圈上涌底侵引起壳慢过渡带部分熔融形成富碱岩浆活动;富碱岩浆携带含矿的地慢流体沿走滑断裂浅成侵位
采用区域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在对1961~2010年华南区域逐场暴雨过程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定义华南区域雨涝强度指数(RWI),划分和确定了雨涝强、弱年,并对雨涝强、弱年的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结果显示:(1) RWI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雨涝强度在90年代初以后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雨涝强年明显增多;(2)雨涝强(弱)年,副高位置偏西(东),欧亚中高纬500hPa位势高度差值场自
受外强迫和仪器本身的测量误差等因素的影响,观测数据中经常包含噪声和扰动等一些虚假的信息.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了各种不同噪声对滑动移除近似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滑动移除近似熵的检测结果受尖峰噪声和高斯白噪声的影响较小,意味着其具有很强的抗噪能力,这为该方法在实际气象观测资料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1o grasp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Method] Threshold was determined by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
2013年夏季东北大部和内蒙古东北部降水明显偏多,和气候态相比主雨季提前,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末至7月初以及7月中旬后期至8月上旬前期两个时段.对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该年夏季东亚地区对流层中层最显著的环流特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偏西,有利于其西侧低层南风偏强,进而输送更多的水汽到达华北至东北地区.进入东北地区的另外一支水汽输送可一直追踪至孟加拉湾越赤道气流.而在中高纬度地区东北冷涡强度较
利用呼伦贝尔地区1960~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使用地理信息系统为数据处理平台,结合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主要分析了呼伦贝尔地区的12小时内(即12h,以下相同)和24小时内(即24h,以下相同)发生暴雪的气候特征,并对产生区域暴雪的天气形势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呼伦贝尔地区暴雪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冷暖交替频繁之时:12h内发生的暴雪频次比24h内暴雪发生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