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磷效率差异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来源 :第3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ndm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磷效率差异显著的IR71379-2B-10-2-3-1(磷低效型)、IR71331-2B-2-1(中间型)及IR74(磷高效型)3个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了它们对磷的吸收效率、运输效率及植株体内磷的利用效率并进而研究了其对低磷胁迫的根系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机制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水稻磷效率的高低是由基因型对磷的吸收效率、运输效率及利用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磷高效基因型IR74和磷效率表现为中间型的IR71331-2B-2-1具有高的磷吸收效率.旺盛的根系生长,高的根系活力,K<,m>、C<,min>,I<,max>大及相对酸性磷酸酯酶(Apase)活恬高等是水稻对磷高效吸收的特征.但品种不同特征也有差别,本试验中的IR74对磷高的吸收效率主要是由于根系生长旺盛,根系吸收面积大所致,而IR71331-2B-2-1高的磷吸收效率则主要缘于强的根系活力,I<,max>大,养分离子跨膜吸收能力强.低磷胁迫下,叶片中核糖核酸酶的活性也大大升高,约是对照的10~15倍,但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这是低磷胁迫下分子适应的结果.
其他文献
选取作物产量以及与产量构成直接相关的一些因子,通过建立模糊矩阵、综合评判得出旱作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应保持的土壤最低含水量,研究表明采用综合考虑水分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间的新指标——修正水分胁迫指数(RWSI)可以作为衡量水分胁迫对产量影响的有效指标.
通过对氮胁迫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等生物物理参数的分析,指出养分胁迫下冬小麦生理反应的特点,并且分析其光谱特征及与叶绿素含量等的相关关系.
通过分析不同产量类型的大豆生殖生长期冠层结构特征、冠层辐射特性变化表明,不同产量类型的大豆生殖生长期有着不同的冠层发展动态,高产群体LAI和LAD相对较大,叶片在各个方向分布均匀,平均叶倾角小,相应地辐射透过系数较低,光截获的比例相对较高,有利于干物质的同化积累,光能利用率高.生殖生长期叶面积持续期长、均匀的冠层群体,与冠层光照环境相协调是高产的特征.
在温室贫栽条件下,以黑小麦76、皖麦38、扬麦10、扬麦9号4个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花后土壤干旱(soil relative water content,SRWC=45%~50%)、渍水和适宜水分条件(SRWC=75%~80%)下,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再运转,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以及成熟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生长、氮素积累对不同形态氮营养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中氮水平下增铵营养(NHNO+DCD)处理的小麦生长具有明显的优势,表现为干物重、氮积累量增加,单株叶面积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较高,最终籽粒产量最高.氮形态对生育早期植株的形态特征、开花期旗叶光合速率及成熟期器官内物质分配比例的影响较小.低氮和高氮下增铵营养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小麦生长,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增铵营
以鲁豆11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SHK-6号对大豆叶片氮素代谢调控的效应.结果表明:①SHK-6号处理提高了叶片蛋白质含量和改善了氨基酸组分;②SHK-6处理增加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③SHK-6处理提高了各生育时期大豆主茎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和硝态氮含量;同时,在初花期和盛荚期酶活性SHK-6处理均比对照低,在盛花期(此期遇到干旱且高温)和籽粒发育期两种酶
以6个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为材料,研究施硫和不同形态氮肥对可溶性谷蛋白聚合体积累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所有硫处理的HMW-G聚合体在开花后15d左右开始出现,LMW-G聚合体在开花后5d左右出现,以后含量不断增加,直到成熟.高氮条件下施硫可增加HMW-G聚合体积累量,足够的硫是获得较高HMW-G聚合体积累量的保证.施尿素60kg/hm和128kg/hm条件下,施硫均可增加绝大多数品种LMW-G
一年生结实性植物如水稻和小麦需要启动整个植株的衰老才能将储存在茎、鞘和营养器官的养分再调运并转运到籽粒中.由于过多施用氮肥或采用生活力过强的杂交组合造成的贪青使大量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滞留在秸草中并导致收获指数降低.通常,结实期土壤干旱会使植株早衰、光合作用减少、灌浆期缩短.但它的有利一面是增加了茎、鞘中储存物质向籽粒的运转.如在灌浆中后期进行"控制的土壤干旱",即植株的水分状况在第二天
本文总结了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在作物生长特征信息获取与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小麦群体生长特征图像识别实现的技术途径,并对今后在作物苗情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做了展望.
选择北移一号、8066、苏引10号、鲁麦22号、晋春9号等5个不同春化类型小麦品种,探讨了其低温反应及其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抗寒性差异较大,同一品种经不同低温春化时间处理后幼苗的抗寒性不同,在品种适宜春化时间范围内,随着春化时间的延长,抗寒性增强,适宜春化时间处理幼苗的抗寒性最强,超过适宜春化时间,抗寒性降低;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长低温春化时间的品种(即强冬性品种),抗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