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圆满身体康健

来源 :第五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qwertyui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生,长生,身无疾病,是人们追求、向往的.尊道贵德,修养道德是最高的养生、长生方法.黄老学说认为,性命双重结构的精神系统,最佳营养是道德.道德具有品格和能量的统一性,只有具备道德的品格性,才能获取道德的能量性.德能以气、音、光的形式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实践道德才能与它"同炁相求"而获取德能.德能的五个子系统仁、义、礼、智、信五种能量分别与五行和人的五脏对应.動修五德,使五德淳厚圆满,营造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身体康健.诵读老子《德道经》,光音观心诵,观字而诵,开启身体的窍穴门窗,能够充分地吸收道光德能,使精神系统处于富营养状态,是高效益的养生、长生,防治疾病的方法.实践道德诵经典,身体康健福无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和分析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保胆取石(息肉)术治疗胆囊结石(息肉)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9年7月至2012年11月来就诊的胆囊结石(息肉)患者181例,观察患者采用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保胆取石(息肉)术治疗胆囊结石(息肉)的临床疗效.结果:18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顺利出院,治疗时手术时间为45-90min,平均手术时间为6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
目的:研究对比两孔法、单孔法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优缺点,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优越性及手术技巧.方法:从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胆囊结石患者中,随机选取各16例患者入组,由同一术者施术,行两孔法腹腔镜保胆取石术(观察组)或单孔法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
为了进一步寻找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可防止结晶形成和降低成石率的证据,应用体外实验证明TUDCA对胆固醇结晶的溶解作用,并明确可使结晶溶解的所需要的TUDCA绝对量或相对量.
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可显著降低保胆取石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率和胆囊炎症状复发率.为进一步探索TUDCA预防胆固醇结晶形成和降低成石率的证据,应用体外实验证明TUDCA对胆固醇结晶的溶解作用,并明确可使结晶溶解的所需要的TUDCA绝对量或相对量.
目的:比较ERCP技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中经ERCP治疗56例(以下称内镜组),胆道探查取石治疗78例(以下称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取石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感染率、胰腺炎发生率、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内镜组手术时间、到解除梗阻时间、术中出血量、
生命和健康是人们生存最关注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保持生命和健康的方法.本文简单解释何为养生,并阐释了养生治未病不离"养德修之身"这一重要原则."修之身"不仅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更是"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养生良方妙法.如何"修之身"?老子提供了修身的步骤与阶梯,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老子提出的这个"人法地"的方法是重中之重,也是修身养生入门的重要方法.本文
中医药事业、中医药信息化服务飞速发展,大量优秀的中医药信息服务网站不断涌现,新媒体对养生信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养生与新媒体论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新媒体、为养生产业找到适合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让新媒体、数字信息化与养生产业互促互进,和谐共生.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在国际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中称为儿童多动症,是以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认为,儿童多动症总属于阴阳失衡,风阳躁动,其病位在心、肝、脾、肾,治疗原则为平衡脏腑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应用推拿疗法进行小儿多动症的防治,阐述了其基本学位、手法、方义,取得显著疗效。
文章介绍了什么是现代紫微,从斗数不是神通、人生命运的导航仪两方面阐述了斗数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并分学习、磨练与成长阶段,养家活口打拼阶段,养生、为自己而活的阶段三个阶段探讨了斗数的应用与生涯规划。
"道"是《易经》这部古老典籍中的理论核心,对后代、尤其是对先秦时期思想家们的影响极大.本文以"道"的存在为条件,深入对它的内涵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孚"是具有深遂意义的为"道"所成立的概念,它的存在在《易经》中具有主导意义.满足"道"成立的必要条件,认为"履"、"直、方、大"是满足"孚"成立的必需,以这种认识角度为基础,开辟了对《易经》研究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