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加强氨制冷技术实验教学

来源 :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及暖通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c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氨制冷技术在制冷专业方向核心课《制冷原理与设备》、《制冷压缩机》、《制冷装置设计》等课程内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内容,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很多学校都难以开出氨制冷技术相关方面的实验项目。随着天然工质的强力推广应用,氨制冷技术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因此加强氨制冷技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我校制冷专业利用现有氨制冷实验台,结合新开发的氨制冷技术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如何加强氨制冷技术的实验教学的一些做法。
其他文献
储能技术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能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制冷与低温工程和新能源工程对储能技术的需求,结合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具体举措。调研证明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储能技术的认知水平。
本文在探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使得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工程建设需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验教学是《工程热力学》课程知识体系学习的重要辅助环节。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喷管(渐缩和缩放)特性实验”为基础,开发设计了《工程热力学》虚拟实验系统,并同时介绍了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的关系、空气绝热指数的测定和空气定压比热容的测定。用软件来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实验操作者可以像在现实环境中来操作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特点。对比实验教学效果表明:虚拟实验应用于辅助实验教学可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明显
针对《建筑传热原理与应用》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的,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等方面探讨了河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本科《建筑传热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方法,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职业院校在培养大量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的同时,更应承担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责任。作为制造大类的制冷空调专业,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拓展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值得专业教学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因应新形势下本科传统教学模式所面临挑战,西安交通大学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学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2015-2020)》,以此为指导,建环专业在总结过去教学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2015版培养方案。本文从培养方案制定的背景、程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学分分布、培养方案特色等几个方面对此版培养方案做了简要介绍,并针对制定过程中所受制约条件等进行了简要讨论,以期通过交流得到国内同行的批评指正
为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文从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建设《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精品课程,培育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该课程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为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了制冷专业创新实践型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法。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程作业等环节,全面按照CDIO理念进行改革。教学实践结果表明,CDIO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制冷专业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市场对熟练掌握多联式空调技术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多联式空调涵盖了多种高新技术,对现有教学条件要求较高,很多高职院校无法开设完整的课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走校企合作之路,集校企双方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建了《多联式空调施工与维修》课程,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行单项与综合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填补了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的漏洞。
我校的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在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向同行高校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借助各级政府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借力行业学会的信息和资源平台、接受优秀校友的捐赠和赞助等走出了一条“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借力发展之路。在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的基础上,不仅发展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还开办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而且经过调研论证,2015年申报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也已经通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