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9年北京市海淀区PM10、NO2和SO2污染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来源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8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海淀区3个子站和相对应的三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发现:海淀区空气质量超标日数占全年的30%,首要污染物是PM10,其次是SO2和NO2.PM10超标日数全年都有分布,且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其中以北部新区空气质量超标日数最多,平均为125天,以万柳站重度污染日数最多,平均为6天.污染浓度峰值主要出现在10:00和19:00附近;SO2和NO2超标日数分别为11天和5天,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的3月,以1月和12月最严重.各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以2006年最多,2009年最少.三种污染物的浓度受温度、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大气稳定性影响,并与随季节、局地小气候、社会经济条件和污染源有关.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GODAS海洋温度资料、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前期夏季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对江南春雨的影响,并通过高低层环流异常解释了其可能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前期夏季暖池区热含量影响春雨的敏感海区位于150°E-166°E,9°N-16°N,与春雨强度呈显著反相关,前期夏季关键区热含量的显著偏低是春雨异常偏多的强信号.(2)多雨年和少雨年大气环流
首先确定了湖北省暴雨分级的标准,对1982年以来的所有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归类,对每一类暴雨的发生、发展及演变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每一类暴雨提出了预报思路,对今后的暴雨预报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研究表明,夏季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大于机械作用,夏季副热带高压在高原东西两侧断裂,中低层高原东(西)侧盛行大规模向极(赤)流,通过大气三维大尺度稳定度指数诊断,高原东(西)侧以上升(下沉)运动为主.高原地表冷热源性质具有相对性,相对高原上层(周边地表层)高原地表是热(冷)源.高原高层相对它周边高层是热源,高原周边地表层相对高原地表也是个热源,这样按热成风原理高原上(下)层才能盛行反气旋(气旋)环流.虽
2012年3月21日河北南部出现一次雨雪天气过程,雨强较大,并且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特别是降水前期的小冰粒,降水过程中的雨雪相态的转变,此次降水过程预报难度较大.
本文使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副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年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分析,得出:副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低年,南下的冷空气偏强,有利于冷空气与夏季风西南暖湿气流在淮河流域上空交汇;淮河流域上空环流斜压性异常强,对应正涡度和上升运动的发展,并伴随水汽的输送和辐合均异常偏强,为淮河流域降水增多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低年的情况正好相反.副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
本文采用EOF分解、合成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1979-2011年欧亚大陆地区(0-180°E,0-90°N)春、夏、秋、冬各季节地表温度的演变特征.发现春、夏、秋季温度的EOF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型大部分地区呈现一致变化的特征,而冬季温度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明显区别于其他三个季节,呈现为中纬度与高、低纬度反相变化的特征,并且在2000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转折,转折后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冬季温度异常偏低.
利用LPJ(Lund-Potsdam-Jena)全球动态植被模型估算未来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NEE),生物量(biomass),夏季径流量变化(runoff).分析不同气候情景下(IPCC-AR4两个未来情景:A1B、B1),中国陆地植被NPP,NEE,biomass和runoff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未来100年中国陆地植被平均NPP呈明显增加趋势,
基于长江三角洲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资料以及大气环流资料、区域土地利用资料和站点类型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高影响天气演变特征及大气环流系统变化和区域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影响天气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959~2010年期间,长江三角洲低温、雷暴、大风、大雾、降雪和龙卷风日数都显著减少,高温和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空间上,雷暴和大风日数在整个长江三角洲都显著减少,低温日数在北部和中部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严重的影响到了长三角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因此,分析该地区近地面污染物变化规律,对于改善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2003~2004年冬、夏季近地面NO2、SO2、O3浓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这三种污染物的假日效应.发现NO2、SO2假日的浓度低于非假日的浓度,且非假日的浓度周五最高,假日浓
文章采用1951~2010年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探讨近60a夏季西太平杨副热带高压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夏季西太副高的面积和强度在近60a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在1990s初出现一次突变,1990s后西太副高的面积和强度增大更为显著;西太副高各特征参数指数随时间变化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特征,其中3~4a及10a左右周期振荡比较常见;西太副高的年代际变化同我国夏季降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