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族矿物同质多像体的表面结构与反应差异性

来源 :第一届全国纳米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yigyaoatcs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不同的现象称为同质多像(Polymorphism).同质多像是矿物中广泛存在的现象.石英族矿物主要包括SiO2的一系列同质多像变体.目前,自然界中发现的有10种石英族同质多像变体,除金红石型结构的斯石英中硅以八面体配位形式存在以外,其他石英族矿物均以硅氧四面体构建,各硅氧配位四面体彼此以角顶相连,形成不同的三维架装结构.本文采用分子模拟技术、分子探针吸附实验以及表面分析技术对比研究了α-石英、α-方石英这两种常见的晶型同质多像变体的自然表面微观结构与性质特征。本研究主要从实验角度揭示了石英族矿物两种同质多像变体α-石英、α-方石英的表面差异性及其它们在表面吸附行为差异性。
其他文献
采用偏光显微镜对不同Al2O3含量(10%-19%)条件下中钛型高炉渣的矿相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炉渣显微结构为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矿物组成主要为巴依石、黄长石、钛辉石,其次为尖晶石、钙钛矿、少量的金属铁、氮化钛、碳化钛及其固溶体;随Al2O3含量的增加,炉渣中钙钛矿及巴依石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而黄长石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当Al2O3含量达到16%时,出现了第一期尖晶石这种高熔点化合物,会导致炉
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地震地质学家从宏观观察,转向了对地震断裂带的精细构造、显微和超微构造的研究,而且已深入到纳/微米尺度和纳米尺度的观察.本文通过活动断裂剪切滑移带的纳/微米级构造观察,发现发震断层在粘滑滑移之前,伴随有蠕变滑移,这一蠕变滑移行为具有地震预报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深海热液喷口为地球上最奇特的成矿与生态环境,在地球演化、矿产资源形成,甚至生命起源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喷口附近岩石样品几乎未遭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好地记录了矿物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为考察同地质体中Fe-S系列矿物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揭示深海热液生态系统Fe-S系列矿物形成和地质演化过程,选择海底黑烟囱喷口硫化物为研究对象。观察发现北大西洋logatchev热液区附近采集的样品中,黄铁矿发育
近三十年来,在西藏蛇绿岩和铬铁矿中大量金刚石的发现,引起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和关注。这类金刚石无论是晶型、同位素、包裹体,还是产出等特征均与金伯利岩型和超高压变质型金刚石不同,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蛇绿岩型金刚石。本文利用聚焦离子束(FIB)和透射电镜(TEM)等进行的精细微区矿物学研究,表明其隐含大量的深部地慢信息,在金刚石等矿物中首次发现存在较多纳米级的柯世英、钙钛矿、后钙钦矿等超
铁(氢)氧化物在土壤、沉积物和水相颗粒物中分布广泛,表面氧化还原活性高,以及电子输运能力强,对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过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相比于常见的针铁矿和赤铁矿等含铁矿物,磁铁矿在吸附-转化污染物方面具有一些独特的结构优势,本研究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磁铁矿的表面羟基位密度。天然纯磁铁矿的催化性能受其表面羟基位密度制约。表面位是指矿物表面上能够吸附或解吸一个质子的任一原子,或
攀枝花镁铁质层状侵入体中赋存了储量巨大的钒钛磁铁矿.前人确认了该矿床与二叠世峨眉山地幔柱高钛玄武岩浆活动之间有成因联系(宋谢炎等,2005).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底部的富矿体相对顶部的贫矿体具有较高的硫含量.在该矿床中硫主要以金属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因此,对金属硫化物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和机制.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兰家火山矿段Ⅵ和Ⅷ矿体中金属硫化物为研
热液矿床中金属硫化物分布广泛.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及闪锌矿等常相互交生,形成共生体.其与矿床形成条件密切相关,具有重要标型特征和成因指示意义.本次在耿庄金矿区中的黄铜矿、黄铁矿及毒砂中,均发现大量纳-微米闪锌矿。黄铜矿和黄铁矿中纳-微米闪锌矿特征典型,形态多样,粒度变化范围大。毒砂中闪锌矿丰富多彩。本次在系统观测黄铜矿、黄铁矿和毒砂中纳-微米闪锌矿特征基础上,确定矿物生成顺序,揭示不同硫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产于四川西昌—攀枝花—带层状—似层状杂岩体中,是世界上著名的典型的岩浆矿床.前人对该岩体的地质特征以及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在其矿床成因和成矿年代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发现在该矿床的矿石矿物中发育有丰富的固溶体显微出溶现象,其中钛磁铁矿中见有大量尖晶石出溶体.本次研究选择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中的尖晶石出溶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尖晶石矿物学和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
中国黑龙江省东部老柞山金矿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床,具有多期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复杂的特点.矿区主要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下元古界麻山群,中生界侏罗系城子河组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其中大理岩和大面积出露的混合岩为老柞山金矿的主要赋矿层位.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纳-微米FeS2聚合生长球状体的粒度、显微形貌、成分和物相等特征,结合老柞山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分析讨论纳-微米FeS2聚合生长球状体的生长机制。
蛇纹石是一类含水的富镁硅酸盐矿物,在洋脊区的大洋底、扩张洋脊、俯冲带等多种地质体中都有出现,是海洋地壳、蛇绿岩套、洋壳及绿岩带的重要矿物成分.对蛇纹石微观形貌及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蛇纹石微观结构特征,揭示蛇纹石热分解动力学模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选取辽宁岫岩北瓦沟蛇纹石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和差热-热重-傅里叶红外光谱联用(DSC-TG-FTIR)的方法,对其微观结构及其热分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