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地下空間緊急應變體系之建構構-台灣經驗

来源 :第八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jin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北市於二十年前完成市中心铁路地下化工程,并以地下化之新建台北车站大楼取代一九四 年代所改建之第三代台北车站;如今第四代台北车站大楼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都市磁吸效应成为了汇集台铁、高铁、捷运与多个地下商场之大型地下空间,众多管理单位与大型深度开挖地下空间之安全议题关系到每日四十万旅客之权益。考量地下化空间之密闭特性,此类大型地下空间平时之安全管理与灾害时之紧急应变建构在各单位间紧密之合作协调;透过各单位合作,於灾时进行有效率之避难疏散与紧急应变,达到保护旅客与营运安全之目的。本文将藉由介绍台湾高铁之交通事故防救灾应变计画之应变体系(事故现场指挥体系,IncidentCommandSystem)架构,说明台北车站特定区之防灾计画之概念演变与思绪架构。
其他文献
为了保有良好的施工环境,避免打桩的噪音及地表振动影响邻舍,植入桩已取代打击式基桩成为桩基础的首选。因此精确地评估植入桩的极限承载力,以提供安全及经济的基础设计是重要的
长公路隧道曾文水库越域引水隧道之工程是为求有效提升水库及水资源利用率。於2007年11月4日当天,因隧道内岩层之可燃性蒸气云逐渐由上方沉降至下方触碰到火源,而产生爆炸,导致
龙潭隧道位於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长阳白氏坪至恩施段上,长8600m,最大埋深530m,属国内第二长公路隧道。隧道穿越岩溶、断层、裂隙发育地段,受构造运动影响,围岩内赋存的水准地应力
水盘高速公路线路穿越区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长大隧道,因其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部分隧道存在高瓦斯,致使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均比较大,成为该线路的主要控制工程。根据本工程
根据台湾近年来山岳隧道工程经验显示,高山地区隧道工程因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除易遭遇大量涌水造成施工受困外,亦常因施工造成邻近区域地下水流失而引发影响邻近地下水文环境
一般地下工程开挖视需要须配置许多抽水井降低地下水以利施工,若各抽水井间距离不大时,则各抽水井抽水之降水面将相互影响後呈现相当复杂形状,即所谓群井效应。群井效应与各井间
研究目的:通过某岩溶隧道几种物探技术在探测范围、探测尺度、描述几何形态与规模的方式等探测性能分析,认识各种技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探测性能、优势与不足,探索提高探测
由于大台北地区铁路地下化并非一次同时完工,而系配合需求,不断延长铁路地下化隧道长度,采分期施工,第四期南港专案北隧道工程于2008年9月正式营运通车。因各期施工启用时空背景
火灾常为当今社会之重大公安事件,火灾的救援具有高度的困难性与危险性,尤其在地下封闭区间将使救援工作及人员逃生更形困难。列车在地下铁路系统的火灾,使用三维计算流体之软体
目前铁路并未全面完成电气化,隧道内尚有部分柴油列车行驶,废气直接排放在隧道内,平时隧道内采自然通风并藉由列车行驶产生活塞效应进行换气进行稀释,停车温度或废气污染浓度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