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鸭α-干扰素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鸭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r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重组鸭α-干扰素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采用DHBV阳性血清感染1日龄的北京鸭作为乙型肝炎动物模型,将重组鸭α-干扰素按500 U、1000 U、2000 U三个剂量分别对感染鸭进行肌注治疗15d,同时设立拉米夫定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治疗前后和停药后鸭血清、肝、胰、肾、脾、肺、心、脑、十二指肠等组织中DHBV DN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拉米夫定对照组于用药后,血清DHBV DNA含量迅速下降,但停药后存在反弹现象;鸭α-干扰素各剂量组用药后血清中DHBV DNA含量均下降,2000U和1000U组分别于用药第5d、10d其血清病毒含量显著下降,500U组各时间点与用药前水平差异均不显著,停药后1000U组有持续抑制DHBV的作用,而2000U和500U组均反弹。同时鸭α-干扰素降低了组织中DHBV DNA含量,但抑制效果在不同组织存在差异。鸭α-干扰素具有抑制体内DHBV复制的作用,其作用大小与剂量及用药时间相关;鸭α-干扰素抑制作用略弱于拉米夫定,但停药后,鸭α-干扰素1000U组具有持续效应。
其他文献
为获得并研究鸭干扰素-α(DuIFN-α)的生物学功能,将鸭干扰素-α(DuIFN-α)成熟蛋白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后转化到BL21(DE3)获得工程菌BL21(DE3)/pET32a+-DuIFN-α,对其诱导表达条件、表达产物的纯化和复性关键技术及其抗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活性、保存温度对工程菌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L21(DE3)/pET32a+-DuIFN-
利用PCR从重组质粒PBV220-IFN-α中扩增鸭α干扰素(IFN-α)成熟蛋白基因并克隆到PMD18-T载体,测序鉴定后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宿主菌BL21(DE3),经IPTG诱导后获得高效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约37KD,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占菌体总蛋白的30%。利用镍金属螯合介质填料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经过复性后加入长成单层的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作用18h,
为弄清本实验室构建的鸭α-干扰素基因疫苗(pcDNA-SDIFN-α)在免疫鸭体内动态分布规律及其存留时间,为pcDNA-SDIFN-α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将50、100和200μgpcDNA-SDIFN-α分别肌肉注射28日龄樱桃谷肉鸭,设PBS和空载体质粒pcDNA3.1(+)对照,建立并应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不同时间点pcDNA-SDIFN-α
本文对鸭α-干扰素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SDIFN-α)的重组大肠杆菌大规模中试生产发酵培养条件、pcDNA-SDIFN-α免疫鸭抗0.5 LD50鸭瘟强毒感染进行系统研究,获如下结果:1.pcDNA-SDIFN-α大规模中试生产发酵培养条件:对pcDNA-SDIFN-α的重组大肠杆菌进行发酵培养条件(温度、pH、溶氧浓度、补料速度、接种量、发酵时间和消泡剂添加量)优化,筛选出了适合DH5
将本实验室构建的鸭α-干扰素基因疫苗(pcDNA-SDIFN吨)分别按每只50、100、200 μg3个剂量肌肉注射免疫北京鸭,以PBS、空载体质粒peDNA3.1(+)和鸭瘟弱毒疫苗为对照,免疫15 d后分经皮下、滴鼻,口服三个途径人工感染0.5 LD50鸭瘟强毒(含病毒DNA拷贝数为3.524×104),统计发病死亡情况,于攻毒后2 h、6 h、12 h、24 h、3 d、6 d、9 d、14
运用RT-PCR技术,首次从齐口裂腹鱼(Schizthorax prenanti)脑垂体扩增出生长激素(GH)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共633 bp,编码210 aa。分子进化分析表明其与草鱼和鲤鱼GH的进化关系较近,而与人类的GH基因进化距离较远。运用PCR技术从含齐口裂腹鱼GH开放阅读框序列质粒中扩增其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共564 bp。将其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后在E.c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斑点又尾鲴干扰素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RT-PCR在斑点叉尾鮰淋巴细胞中克隆出了α-干扰素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与已发表的序列同源性在96.5%以上。同时将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入BL21经0.2mmol/L的IPTG诱导4小时后经SDS-PAGE分析,可见一约19KD的清晰蛋白带,用Bandscan软件分析蛋白表达量为48.4
通过RT-PCR方法,以5种鲤科重要经济鱼类。草鱼、鳙鱼、鲫鱼、鲤鱼、齐口裂腹鱼的垂体总RNA为模板扩增出其生长激素(fGH)的完整ORF序列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并命名为pMD-1(草鱼)、pMD-2(鳙鱼)、pMD-3(鲫鱼)、pMD-4(鲤鱼),pMD-5(齐口裂腹鱼)。测序结果显示其长度均为633bp。序列分析表明,所有ORF序列均以ATG为起始密码,以TAG为终止密码,编码210个
白介素-18(IL-18)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诱生IFN-γ、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增强GM-CSF和IL-2的产生及NK细胞、CTL细胞的活性等生物学功能。因此,IL-18在增强免疫、抗微生物感染、抗肿瘤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IL-18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和鼠方面,而对鸡IL-18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直到Schneider K首次获得ChIL-18 cDNA,此后潘蔚绮等、刘
为探索鸭α干扰素(IFN-α)真核表达质粒(pcDNA-SDIFN-α)对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的免疫调节作用,本文将pcDNA-SDIFN-α以每只50、100和200μg三个剂量用肌肉注射法分别免疫28日龄鸭,以PBS和空载体质粒pcDNA3.1(+)为对照,所有鸭15 d后接种鸭瘟(DP)弱毒疫苗,接种后第3、7、14、21、28、35、49、63、84、105 d采血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