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新闻报道技巧浅谈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象新闻相对于其他新闻来说,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旨在从气象新闻的特点入手,展开分析,从而为气象新闻的报道提出一些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技巧,供大家探讨.
其他文献
位于我国河北省赵县(古称赵州)城南边的赵州桥,横跨洨水,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石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单孔圆弧石拱桥——它比欧洲同类的空腔式桥梁的出现,要早700多年——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笔者在整理唐代河北禅宗僧人的化语以及由此进一步考察相关的典籍时,却发现了一些颇可疑惑之处,现特呈示于大方之家。
历史文献中,人名讹误,数唐代历史文献为最多。如《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包括《册府元龟》、《资治通鉴》唐代部分,无一例外。对于《旧唐书》整理、校勘,清沈炳震有《新旧唐书合钞》,清罗士琳、近人张森楷均有《旧唐书校勘记》,近人龚道耕有《旧唐书札迄》。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由众多一流学者点校整理,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又多有校正。然在人名校勘方面,所下功夫似仍嫌不够。今专就人名讹误作一
从1993年起到2002年,笔者一直在台湾的彰化平原南区,即旧浊水溪下游地区(大致在今彰化县福兴乡、二水乡一线西南方),就不同主题从事文献搜集与田野调查工作。在浊水溪冲积扇扇端的二林开始了探索过程,其次为扇央的北斗,最后则是扇顶的二水,前后时间几近十年。1990年代,台湾正逢地方志纂修蓬勃发展的时期,笔者在因缘际会之下,参与先后完成《北斗镇志》、《二林镇志》与《二水乡志》,而能得到地方单位的行政配
余有志于《陕西乡贤文集》编纂事久矣。本文以清雍正年间刘於义、史贻直、硕色等纂修《陕西通志》卷七十五《经籍》第二《集类》所收汉魏六朝之集书目为的,溯源披流,逐一考述其存佚状况。与之相关的经、史、子部著述,亦酌加涉及。
中国上古时代的外海交通,首先是从山东半岛开始的,这从考古发现中可以追寻其线索。 由考古出土的海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水平,和史前文化遗址的相似性比较来看,山东半岛的外海交通应该已有50多个世纪的历史了。 本文研究流传至今的海洋文化典籍可分为海洋古籍及佚文、海洋方志资料、海关物流文献、海洋科技文献四大类别。
随着气象业务的不断拓展,同一主持人出现在风格各异的多套天气节目中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是目前我国电视天气节目难以改变的现状。主持人如何调整自己的演绎风格去适应各套节目的需求,这就需要一种职业化的表演艺术.本文主要从主持风格的把握、备稿、语言的表演、非言语讯息的表演等方面阐述了目前电视天气主持人表演艺术的内涵.节目主持人通过在这些方面的不断练习与提高,可以使自己在不同风格的节目中更出彩.也使节目的风格
灾害性天气直播节目我来华风第一次接触,8月的特别节目"直击桑美"一天当中直播总时长三小时二十分钟,工作量不小.对于节目编导和主持人以及技术、制作各工种都是一次考验.这次直播使我深切地感知事件类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与其他直播不可同语.事件类直播的不可预知对主持人有着极大的考验,总结浅薄的经验大家一起探讨.
从"衣食住行"到空气质量、水质、紫外线强度等等,天气节目已经不仅仅是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了,更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第一印象》的收视群体以白领女性居多.白领,势必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女性也尤其关心生活关爱自身,这就要求《第一印象》必须与现代人高品质、快节奏的生活靠得更近.从节目包装到节目形式,再到文稿的内容,我们都要力求与生活靠得更近,我们要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而同步提高节目的内涵和服
随着电视的发展,观众收视口味的改变,天气节目也在探索如何紧随时代潮流,守住阵地,同时不断扩大影响力,让天气节目不仅是观众最需要的,也是他们最爱看的.这就需要天气节目具有冲击力,冲击力不仅体现在节目形式上,如巧妙利用图形、移动演播室、变更录制空间等,还体现在节目内容上,如扩大话题范围、聚焦有趣事件等,其次,听觉冲击力也是评价节目是否成功重要因素.
目前在各个媒体领域,各种各样的盘点类节目层出不穷,而作为气象节目,尤其是专门关注某一类灾害性天气所进行的盘点还很少见.如何做好这样的盘点节目,气象频道《2006年台风大盘点》做了一次尝试,也从中得出了一些经验,本文正是对节目中创新思想的总结和阐述.笔者以《2006年台风大盘点》为例,分别阐述了盘点类节目时机的把握、内容的选择以及核心思想等,并用较多的篇幅分析了盘点类节目的构思过程,尤其是如何设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