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泗渔场近岸海域蟹类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来源 :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honghua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吕泗渔场近岸海域蟹类时空分布与渔场环境因子的关系特征,利用2010年5月(春季)和2010年9月(秋季)在吕泗渔场近岸苏北浅滩如东沿岸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运用扫海面积法分析蟹类的资源密度,从蟹类的种类组成、资源密度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及渔场环境因子分析不同方面,探讨吕泗渔场近岸海域渔场环境特征对的蟹类资源密度季节及分布的影响,以探讨渔场渔汛季节,渔场形成机理,对于认识我国沿海蟹类资源动态变化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两个航次(2010年5月和9月)调查,吕泗渔场近岸海域蟹类资源的尾数密度和重量密度变化规律一致,5月蟹类尾数和重量密度都高于9月.从两个季节蟹类平均尾数密度比较来看,5月(7.50× 103ind/km2)远远高于9月(1.60× 103ind/km2),数量几乎是9月的5倍.重量密度的比较中,5月(121.47 kg/km2)比9月(53.05 kg/km2)的两倍还多,两个月份蟹类资源密度季节变动十分明显,9月蟹类无论是尾数密度还是重量密度都远低于5月.由此可以认为5月是苏北浅滩蟹类捕捞的季节.从主要种类鉴定方面,两个季节蟹类的主要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和日本关公蟹,这三种蟹占了总蟹类资源密度的90%以上.从渔场环境因子分析来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吕泗渔场近岸调查海域蟹类尾数和重量密度与底层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其他环境因子(表温和盐度)的比较关系不大,这可能与蟹类主要营底栖生活有关.
其他文献
植物叶面上的表皮毛形态结构各异,如针状、钩状、扁平状、伞状和锚状等.结构各异的表皮毛常常影响着其功能.肾豆(Kidney bean)和M.pumila叶面上钩状和锚状的表皮毛可以钩住昆虫腿,从而困住在其表面爬行的昆虫,如飞蛾(moths)、蜜蜂(andrenid bee)、叶蝉(leafhopper)甲虫(bruchid beetle)等.
采用2006年、2012年和2014年3年夏季(8月)在辽东湾沿岸水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了解其资源变动情况.结果 表明:3年共计采集渔获物73种,其中鱼类41种,甲壳类27种,头足类5种,种类数年间分化为2006年50种,2012年54种,2014年45种.总生物量年间变化为2014年基本与2006年持平,分别为38.21 kg/h和38.07 kg/h,但
会议
为了解莱州金城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年际变化特征,在该海域设置了15个监测站位,于2009年和2010年每年逐月采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连续进行了24个航次浮游植物调查,同步监测其他环境因子.浮游植物样品经鲁格氏溶液固定后在OLYMPUS BX51显微镜下进行分类、鉴定、计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1种,隶属于硅藻门、甲藻门、黄藻门和金藻门4门25科43属.其中硅藻16科33属67种,占种类数的82.7%;甲
水生生物湿地具有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莱州湾昌邑市滨海地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技术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旨在探索适合环渤海地区的滨海水生生物湿地遥感分类体系,监测分析近30年来昌邑市滨海水生生物湿地动态变化情况,
会议
于2012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广西白龙港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2属145种,种类数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季节更替明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值为6.18× 106 ind./m3(0.08× 106 ind./m3-61.
根据2012年1月-2012年11在广西白龙半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了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特征,四个季节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36种,其中,软体类58种(42.65%),多毛类44种(32.35%),甲壳类26种(19.12%),其他类8种(5.88);以优势度Y≥0.02进行优势种的划分,共得到20种优势种;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范围为0.112-2.684,珠带拟蟹守螺Cer
会议
为探明工程建设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利用底层拖网资料和环境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级聚类、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春、秋季共发现17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隶属5目10科14属,十足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其比率为76.5%,其中以长臂虾科和梭子蟹科占优,比率分别为29.4%和17.6%.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
运用SPSS对福建东山湾2012年11月采集的12个调查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Zn、Pb、Cd、Cr)的分布进行聚类分析,并对重金属之间及与硫化物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聚类结果显示:东山湾可以分为3个区,一区(0.931~1.201 μmol/g)重金属含量最高,主要分布于漳江口、与诏安湾连接的八尺门海峡水道口和东山湾湾口,表明东山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周边径流,含量分布上与地形和潮
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架边缘海,水体交换能力较弱,受多条河流入海影响,污染日趋加重.根据区域特征,于2013年5月对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Zn、Pb、Cd、Hg、As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利用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污染和风险分析.结果 表明: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大部分测站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
本文在2006年和2013年夏季(8月)2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样品基础上,运用相似性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口缺氧区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包括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等),探讨长江口缺氧区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结果 表明长江口缺氧区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由多毛类(Polychaetes)、甲壳类(Crustaceans)、软体类(Molluscs)和棘皮类(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