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用量对小白菜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来源 :2008年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植物养分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7114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3个氮肥用量(N O、150、300 mg kg-1土)对2个小白菜品种(苏州青和冬妃)抗氧化剂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从N O mg kg-1提高到N 150 mg kg-1,2个品种的鲜重和干重显著升高,进一步提高氮肥用量则显著下降.叶片和叶柄硝酸盐含量随着氮肥用量显著上升,而在高氮条件下冬妃的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苏州青.在氮亏缺条件下,类黄酮、总酚、抗坏血酸等抗氧化物质含量以及FRAP(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值和DPPH(1,1-diphenyl-2-pierylhydrazyl)自由基清除率最高,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总抗氧化活性均随之下降,而谷胱甘肽浓度没有变化.但是在N 150 mg kg-1土的施氮量条件下,抗氧化剂积累量最高.因此,在此氮肥施用量条件下,可获得产量和品质兼顾的优质蔬菜。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葡萄产业发展的概况,然后指出了葡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葡萄产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本文对依托城市,发挥优势创建西安新型葡萄产业问题进行了阐述。西安是我国葡萄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葡萄产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标准化栽培方式和精细化管理技术的推广普及,西安葡萄品质不断提高、外观商品性不断改善,愈来愈受消费者喜爱。葡萄生产标准化程度和技术管理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西安市葡萄种植面积约有3.7千公顷,鲜果总产量约5万多吨,总产值超过亿元。
麦积区葡萄产业发展由小到大,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简单的种植销售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成为继“花牛”苹果之后又一独具资源优势的新型支柱产业。本文提出了合理布局,扩大规模、注重科技,打造品牌、扶持龙头,拉长链条、完善体系,优化服务、整合项目,综合治理等促进产业发展措施。
本文全面分析了现有葡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和我国的气候特点,认为现有葡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以地中海式气候条件为主的地区,并不适合我国大陆性特征突出的气候条件,并进一步提出了在我国气候条件下,应根据葡萄生长的生物需求量,确定葡萄气候区划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将葡萄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朝阳产业,在产品质量上寻求突破,谋求接轨,着力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本文对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葡萄品牌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依托资源优势,合理区域布局、制定管理规范,明确生产标准、强化生产监管,防止产品污染、依靠科技联姻,强化技术培训、强势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选择黑土滩型退化草地,退化人工草地和原生小蒿草草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人为干预下退化高寒草甸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Soll organic carbon)、轻组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和重组有机碳(Heavyfraction organic carbon)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恢复演替过程中
采用42 C-NO-NO2-NOx分析仪并配套组装了在线检测系统,在气候箱严密控光(L1)和室内自然光暗(L2)条件下,研究了分蘖期水稻地上部和空气间的NOx(NO,NO2)交换作用,结果表明:(1)试验用水稻品种是一种能从地上部释放NO的植物,在L1、L2条件下NO平均挥发速率[按鲜质量(g,FW)计算]分别达到0.0188、0.0239 μg/(g h),且在环境空气NO浓度达100 μg/m
采用ASI法在胶东棕壤区研究冬小麦生长的养分限制因子,以不施肥(CK)处理为对照,设置最佳处理(OPT)和习惯施肥(FP)处理,在两者处理基础上分别设置减氮、减磷、减钾等处理。试验结果表明,OPT—P、0PT—N、0PT—K和CK处理较OPT处理减产达到极显著性水平,其中OPT—P处理减产最为明显,减产量为2344.4 kg ha-,减产率达37.8%。OPT—P处理与OPT—K处理相比达到极显著
采用盆裁试验研究了泥炭、普通菜籽粕和黄籽菜籽粕3种优质有机肥对莴笋莲座叶生长前、后期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优质有机肥显著增加莲座叶生长前、后期莴笋生物量,且生物量与有机肥施用水平问呈极显著二次回归关系.泥炭、普通菜籽粕用量在1—8g kg-1土范围内促进莴笋生物量增加,黄籽菜耔粕施用量在1—4g kg-1土范围内对促进莴笋生物量增加效果较好,大于4g kg-1后对前期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以不同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下的红黄壤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田间试验结合温室试验,对其肥力退化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红黄壤坡耕地土壤肥力退化是由于侵蚀泥沙造成大量有机质和全钾损失;地表径流造成大量水溶性钾和硝态氮损失;作物收获造成大量氮、钾损失以及喜钾作物种类多、侵蚀泥沙对有效磷极强的富集能力,土壤本身对磷、钾和硼吸附固定率高以及铵态氮在土壤中转化为硝态氮迅速的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