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夜期间极区E层占优电离层(ELDI)的分布特征

来源 :2012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op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层占优电离层是指E层的峰值电子密度大于F层的峰值电子密度(NmE>NmF)时的电离层,记为ELDI (E-Layer Dominated Ionosphere)。针对ELDI,本文利用2007-2010四年的COSMIC掩星数据,统计分析了它在南北极区极夜期间(南北半球的冬至日前后30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了极夜期间,电离层ELDI特征明显,其分布与极光椭圆位形基本一致,而且其在夜侧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晨侧,北极为70%左右,而南极为90%左右;另外南极的ELDI特征在磁纬度分布上要大于北极的分布范围。在ELDI高发区,电离层峰值电子密度要高于其两侧地区,特别是在地磁坐标系下,可以看到在夜侧,尤其是昏侧的峰值电子密度要接近甚至大于磁正午的峰值电子密度,在南极地区格外明显;而且ELDI高发区内的E层的电子含量占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比重(TECEI)也是高于其两侧地区,在地磁坐标系下可以看到北极地区TECEI值仅在夜侧较大,而南极地区的TECEI值不仅仅是夜侧,在磁正午附近依然很大,都要大于北半球的TECEI值。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极夜期间极区高能粒子沉降引起底部电离层电离率增大所致;同时,由于南极地磁轴与地理轴的偏离程度要大于北极,使得极夜期间南极地区的电离层的电子密度,特别是在F层要相应的小于北极地区,从而导致了极夜期间南北半球极区电离层ELDI特征之间差异。
其他文献
海洋地质考察是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考察队员共10人,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考察作业自2012年7月11日开始,至9月11日结束,历时2个月,累计在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楚科奇海、格陵兰海、挪威海、冰岛周边以及北冰洋高纬度中心区等考察海域完成了92个站位的沉积物和悬浮体采样.其中表层沉积物采样完成70站(2个空站
会议
Core M01 dredged from the Chukchi Basin and core BR02 from the Bering Basin were selected for comparative study of Late Quaternary paleoceanography in the Arctic and subarctic regions.Based on numerou
本文对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台所取回的P23孔样品进行了颜色反射率测定,XRF元素扫描,筏冰碎屑统计,有孔虫丰度统计,生源蛋白石含量、有机碳及有机碳/氮比值,碳酸钙百分含量,浮游有孔虫N.pachyderma (sin.)稳定氧和碳同位素值分析.通过LR04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与P23孔Mn元素相对含量曲线,碳酸钙含量和有孔虫丰度统计结果对比,并结合沉积物颜色反射率数据,将P
会议
Holocene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high latitude Southern Ocean is little studied due to the lack of high resolution records.Centennial-scale climate variability has been revealed by diatom based hig
会议
生物气溶胶在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空气中的真菌是生物气溶胶的重要类型.在全球尺度上对海洋边界层真菌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将有利于理解真菌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在第四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2010.7-2010.9)期间,采用FA-1六级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沿线采集生物气溶胶样品,并现场培养获取可培养真菌含量.结果表明,第四次北极考察沿线的空气真菌浓度表现出随着纬度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各采
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2009-2010)期间,采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了航线上(25°N-69°S)海洋边界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并对其中的水溶性有机碳(WSOC)、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左旋葡萄糖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整个考察航线上WSOC的含量变化范围为222.7 ~ 2501.6 ng/m3,其平均值为833.3 ng/m3.生物质燃烧的标志物左旋葡萄糖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平均值为42
会议
在国际极地年(2007/2009)期间,利用先进的太气边界层探测仪器,开展了南极中山站和冰盖对大气边界层的加密观测。获得了2008年全年的湍流脉动资料及相关资料。内陆考察队在中山站到昆仑站断面安装了极端低温自动气象站,填补南极冰盖内陆无实测资料的空白。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大气成分观测和标校仪器,在中山站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大陆大气成分业务监测本底站。监测项目有地面臭氧和臭氧总量O3、黑碳气溶胶BC
会议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further observational evidences for the trans-polar propagation of Large-Scale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LSTIDs) from their nightside source region to the dayside r
会议
本文利用地磁共轭的两个观测点,北极EISCAT Svalbard雷达和南极中山站各自一个太阳活动周内(ESR 1998-2010年,中山站1995-2006年)观测到的数据,统计分析了NmF2与修正太阳10.7厘米通量指数F107P(F107P=(F 107+F 107A)/2)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北极的NmF2与F107P均呈线性增长关系,其斜率(△NmF2/△F107P)的极大值都出现
会议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new SuperDARN radar at Zhongshan Station has enhanced our knowled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 (southern hemisphere) PMSE.Here we report the first observations of PMSE by Sup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