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碰撞诱导的Eley-Rideal反应和新型分子内反应

来源 :2019第四届中国能源材料化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催化反应过程通常分为Langmuir-Hinshelwood(LH)机理和Eley-Rideal(ER)机理.大部分常见的催化反应都属于LH 反应,LH 机理要求反应分子都吸附在表面上,比如贵金属表面的CO 催化氧化.ER 反应是气相中的反应分子直接与表面吸附分子发生反应形成产物的过程.尽管在催化化学中,人们已经提出ER 反应有可能在一些催化过程中发挥作用,但是很少有直接的实验证据证明催化反应是ER 反应.同时ER 表面反应的具体反应机制也不清楚.
其他文献
安全性问题是锂离子电池向大规模储能和电动汽车领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主要由低沸点、低闪点的碳酸酯溶剂组成,存在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尽管阻燃剂添加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电解液的燃烧,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阻燃作用甚微。因此,使用完全不燃的电解液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物化性质和成本角度考虑,具有高电离常数、低粘度、不燃和低成本等特点的磷酸酯化合物是最具应用优势的体系。
会议
会议
高比能量、高安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是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表界面的结构和稳定性成为影响电极材料稳定性和器件安全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对电极材料工作电压、能量密度的要求日渐提高,如何精确控制电极材料表界面结构,提升电极材料的稳定性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会议
混合导体透氧膜是指同时具有氧离子导电性和电子导电性的一类透氧膜材料,其氧渗透宏观机理是,空气侧氧分子在透氧膜表面得到电子形成氧离子,氧离子通过体相传导到透氧膜的另一侧并释放电子(释放的电子通过体相传导到空气侧,实现电荷平衡)形成氧分子,从而实现氧分离(如图1a),其理论分离选择性100%。
会议
二次电池的研究重点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其能量密度,尤其是对正极材料的高能量化设计方面需求迫切。电极材料的晶体/电子结构与其电化学性能密切相关,在电池材料的研究历史中,新开发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都有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目前,已开发了多种锂/钠/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层状结构、尖晶石结构、橄榄石结构等。如何进一步提升锂/钠/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充电截止电压并结合掺杂元素
Cu 基催化剂因其在羰基化和加氢反应中均表现出卓越的活性和选择性,因而在工业界和学者中受到广泛的重视。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合成气的高效利用工艺路线的研究及相应催化剂的开发,在羰基化和加氢反应体系中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针对不同催化反应体系对活性铜物种及催化剂特殊结构的要求,我们设计并开发了多种稳定高效的Cu 基催化剂。
会议
会议
负载型金属纳米粒子(NPs)催化剂被广泛用于氢化、氧化以及C-C偶联等一系列有机化学反应中.调控金属NPs的催化性能,在不同种类的反应中获得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研究表明载体与金属间的强相互作用、金属NPs的形貌及粒度对其催化性能有重要影响.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机配体可实现金属NPs催化性能的调控,在一系列典型的加氢反应中获得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如有机膦配体大幅度提升了Pt NPS对C
会议
The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CO2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is a hot topic in CO2 utilizationin which methanation and reverse water-gas shift(RWGS)serve two competing parallel pathways.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