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高通量微流动操控的数值模拟及其应用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微流控学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纳颗粒(包括刚性颗粒、细胞、生物大分子、液滴等)的精确操控在材料合成、生化反应、医学诊断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流动惯性效应、流体弹性效应、颗粒变形等将引起颗粒的横向迁移运动,可有效实现不同尺寸颗粒的聚焦、富集和分离等功能。
其他文献
硫芥是难防难治化学战剂的典型代表,也是日本在华遗弃化学武器的主要组成。一般认为,硫芥作为广泛的烷基化毒剂可引起多靶点多脏器中毒损伤,但其明确的毒理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医学干预措施仍只能将其视为烧伤进行对症治疗。硫芥具有的高反应化学活性使其呈现极其复杂的体内代谢,但现有体内毒代数据仍不支持其毒性作用特征;常规毒理学研究仍未能阐明其体内转归转化及物料平衡;以及尚缺乏生物标志物来评价硫芥的内暴露效应等。近
会议
会议
236U是一种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微,其含量及丰度水平的提高可作为人类核活动的指纹,在核安保、环境监测以及地质定年等领域应用较广。自然界中236U/238U原子比一般为10-10~10-14[1],远超出了常规的ICP-MS或TIMS方法检测的丰度灵敏度(10-6~10-8)[2]。目前,可采用加速器质谱法(AMS)[3]、激光共振电离质谱法(LRIMS)[4,5]或样品处理辅助质谱
微量元素是指占人体总重低于0.05%的元素,尽管在人体内含量微少,但其特有的生理功能支撑和维持着人类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异常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病变[1-2],而通过治疗使元素含量回到正常范围后,这些不良症状能得到有效改善[3],因此快速准确检测人体微量元素对保护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分析人体内微量元素时,选择易采集和前处理方便的样品,包括头发、血液和尿液等.对人体微量元素检测方法的探索
有机锡化合物尤其是三苯基锡和三丁基锡,能够引起雌性软体动物变性、哺乳细胞生殖毒性、以及人体免疫毒性等,因此有机锡类物质是被欧盟2009/425/EC指令明确限制用于消费品中的有害物。皮革是鞋类和服装的常用面料,因此皮革中有机锡类物质已成为国内出口企业经常要求检测的项目[1]。气相、液相色谱(LC)和毛细管电泳等高效分离手段结合原子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高灵敏度检测器,为锡元素
生物体内的微量元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功能,也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亟需能在组织、细胞等不同水平上原位分析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本文建立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原位分析生物样品的方法.实验采用线扫描模式(扫描速度:40μm s-1,光斑:40μm)和较小的激光输出能量(<1 J cm-2),得到了鼠脑切片和金纳米颗粒暴露后单细胞的金属元素成像图.
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sp-ICPM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粒径、颗粒数量浓度的表征技术.Degueldre等最早提出采用sp-ICPMS表征水溶液中胶体颗粒的理论,给出了相关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证明了该技术适用于(80-250)nm不同粒径无机纳米颗粒的表征.环境样品中纳米材料的暴露浓度预计为亚μg/L级,或接近于103-105个颗粒/mL,该浓度远远低于现有表征技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针对细胞发展分析方法学对开展细胞的计数和细胞间的行为差异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单细胞水平上的细胞分型更有利于疾病的精准诊断。
30 年来,有关移动反应界面(moving reaction boundary,MRB)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取得了较大发展,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