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感染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山西省肾脏病学术会议血液净化质量培训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9890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皮质激素在肾脏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多数肾脏疾病均以激素作为治疗的主要药物和基础药物。糖皮质激素虽然对控制肾脏疾病的进展发挥重大作用,但同时也抑制了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使得患者对各类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明显增加,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因此临床上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正确合理地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并发的感染的常见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不少见,患者并发感染病原菌种类较多,其中细菌感染占首位。要注意抗感染治疗,激素用法用量的调整。预防措施中,控制疾病本身的活动如狼疮活动,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于治疗剂量较大或因病情反复长时间用药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加强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贫血。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不明.食管癌中,TGF-beta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侵袭,因此,阻断TGF-beta 信号通路是治疗食管癌的有效途径.DACT2 从属于Dapper 蛋白家族,其功能具有高度保守性,它可使TGF-betaⅡ型受体降解,抑制TGF-beta/Nodal 信号通路活性,这提示DACT2 可能在人类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到目
会议
血瘀和瘀血证是中医学中独特的病理体系,从《内经》到清末的《医林改错》,历代医家不断发明和补充,使血瘀理论日臻完善,对血瘀证的诊治积累了经验.近几十年,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更成了最活跃的领域,甚至到了无病不瘀、无药不活血化瘀的程度.肾病科也毫不例外.血瘀是肾病持续发展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医肾病血瘀证的诊断主证:面色黧黑或晦黯,腰痛固定,或呈刺痛,或腰痛静则加重动
慢性肾衰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目的:降血压,降蛋白尿,延缓CKD进展,心脑血管保护作用,降低死亡率。轻度高血压,低或中度CV危险因素者,单药,可加量至耐受量;显著的高血压或有高危或极高危CV风险者联合用药,RAS抑制剂之间不联合用药。副作用为咳嗽,高血钾,低血压,血肌酐升高,乏力、过敏等。
血压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CRBP)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适应机体昼夜生理活动特征和能耗的血压变化模式.血压节律异常增加慢性肾衰竭心脑血管并发症和危险事件风险,加速肾功能损害。肾组织结构毁损是慢性肾衰竭节律异常的病理基础,CKD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过度活化,CKD患者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全球性健康问题.中国CKD患病率约为11%(>1亿),营养不良是进展期CKD(4-5期)常见并发症,并成为患者低生存率、高死亡率、高住院率的主要原因.既往曾认为CKD营养不良发生原因,可能与透析前期患者长期低蛋白饮食治疗,或反复出现恶心纳差呕吐等,透析患者因长期维持性透析致使营养物质丢失,或因感染、酸中毒、胃肠道不适、抑郁等因素
浊邪是一类具有胶结、粘滞、重浊、稠厚、浑秽特性的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包括痰浊、湿浊、浊毒、秽浊。浊邪的病机特点:浊邪粘滞,易阻塞气机,蒙闭清窍,多裹挟痰、湿、瘀、毒,缠绵难愈,变化多端。慢性肾脏病浊邪的治疗包括浊邪可化:代表方剂如黄连温胆汤、蕾香正气散等。浊邪可散:代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三仁汤。浊邪可泄:代表方剂如大黄附子汤、大承气汤等。浊邪可以分利:代表方剂如胃苓汤、五苓散、萆解分清饮。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医疗技术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年龄结构都经历了"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转变,据统计,2011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9.13%.人口老龄化也导致老年人肾脏病的发生率随之增高.与普通成年人肾脏疾病不同,老年人肾脏疾病有着病因复杂,影响因素繁多,表现不典型及病情严重,病程迁延等特点.对于进展至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瘀毒内蕴,具有通腹泻浊功效的大黄一直被作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主流药物使用。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灌肠、静脉滴注等。中药保留灌肠法多以生大黄为主药,具有荡涤通腑、降浊排毒功效,适用于早中期慢性肾衰竭、邪实明显而正虚较轻者。根据慢性肾衰竭的不同临床表现,大黄均显示较理想的治疗作用。陈以平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在补肾生血同时佐以少量制大黄活血祛瘀,使补而不滋腻。治疗
慢性肾衰根据中医升降理论,其发病的一个主要机理就是升降失常。慢性肾衰的水、钠潴留、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是清阳不升,浊阴不能出下窍所致。但慢性肾衰病位广泛,病性是本虚标实,病证以脾肾两虚多见。浊阴不能出下窍的原因是因为虚,尤其是脾肾两虚而导致的清阳不升,浊阴不能出下窍。因此,虚是造成慢性肾衰升降失常的原因,清阳不升,浊阴不能出下窍是升降失常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虚是关键。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肾衰的虚
高磷血症在中医书籍中尚无专门论述,无完全对应的病名。从临床表现及发生发展过程来看,类似中医学的“骨痹”“肾劳”“腰痛”等病。慢性肾衰竭导致的高磷血症,治疗时既要治疗并发症,也要兼顾原发病,因而要注意标本兼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是中医两大精髓。中医治疗高磷血症是从整体观出发,在祖国医学“肾主骨藏精”“腰为肾之府”等理论基础上,加之活血、益气、温阳等方法改善肾脏微循环,保护肾功能,从而改善骨代谢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