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学龄前儿童(3-6岁),是每一个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幼儿体质水平也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北京大学林婉生教授所做的研究显示我国儿童身高在1979年至2000年之间保持上升趋势。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我国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也支持也这一事实和趋势。在运动能力方面,国民体质监测数据通过六项指标,分别从灵敏性与速度、爆发力、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等方面反映了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变化。从数据来看,幼儿在大多数指标上均有提高。但是同国外同年龄段儿童体质指标横向对比的结果则让我们看到了差距,让国人感觉到一丝压力和隐忧。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所做的《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公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指标大部分年龄段显著高于日本,但是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等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率高于日本。幼儿阶段进行运动的益处和必要性有大量的研究作为支撑。美国心理学家Rosenbaum等人提出了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和知觉动作技能(perceptual motor skill)的同源性。美国学者研究还证实,运动可以帮助幼儿强化血管机能,降低血管硬度。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达到一定的活动强度和时间。国内医学和运动专家研究也发现:学龄前儿童参与运动的益处显而易见,就内在而言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完善大脑功能,优化神经网络;外显作用可以强健骨骼肌肉,提升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质;从长远来看,还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成年后多种慢性疾病;保持健康,预防超重和肥胖。近年来,许多美国机构,比如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儿科协会等,为了给婴幼儿和小孩提供锻炼和运动的学习机会以及丰富环境,大力提倡体育教育、娱乐和舞蹈,提升体适能和脑适能。2002年,美国国家运动和体育协会发布了一个"启动"声明,即关于5岁以内儿童的体育锻炼指南。声明指出:"为了提高身体健康状况及其运动技巧,所有小于5岁的儿童必须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新西兰卫生部也在2017年发布了一个针对解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问题的《少坐、多动、睡好——儿童和青少年活动指南》,认为通过较高的体力活动水平、较低的静坐行为水平和高质量的充足睡眠,能够为少年儿童带来更多的益处。在国内,2018年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的专家共识版发布。2019.4.24,世卫组织(WHO)发布《5岁以下儿童的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指南》众多研究和机构声明均指出了幼儿进行身体活动的必要性。在国内,幼儿园通过市场采购体育类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无论是来自港澳台的"体适能"课程,还是"幼儿篮球、足球"课程,均搭上了幼儿教育发展的快车。但是过度游戏化、趣味化、项目单一,并未对幼儿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实质性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调查我国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体育类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运动课程;通过试行和不断完善,为提升我国幼儿体质健康水平,加强幼小衔接,提供建议和参考。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理论和相关研究文献,查阅了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前教育阶段体育运动课程的设置情况。并收集了国内关于幼儿开展不同体育运动的研究成果。2.2调查法为更好地进行研究,课题组在陕西西安、四川成都两市调研了超过50所各种类型的幼儿园,收集当前幼儿园体育或游戏类课程开展情况,手机幼儿体质、运动能力相关指标数据。走访幼儿园管理部门和园所,了解主管部门以及园所承办者对体育运动课程的实际需求。3.实验法课题组经过探讨,初步建立了适合学前教育阶段的体育运动课程体系,2018年10月开始在成都市XX区9所幼儿园试行,2019年4月扩展到40所幼儿园。研究结果:3.1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学前教育阶段体育运动类课程,国家也没有针对性培养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类师资;3.2幼儿园对于体育运动课程接受度很高,但是目前主要是以"幼儿体适能"课程或者"幼儿篮球、足球"课程的社会采购为主。3.3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体质发展不均衡,运动能力发展不足仍是客观事实。研究结论:4.1单纯游戏化课程,或者单一项目的运动课程,由于运动负荷不足或者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4.2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我国学前教育阶段急需建立符合国情的幼儿体育运动课程体系;4.3体育运动课程体系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基本规律,并发挥特定项目的健身和教育价值,围绕动作发展的主线,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以最大程度发挥课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