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应范围模型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西部护理联盟第二次学术交流会暨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e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反应范围模型与早产并发症模型指导下,探讨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及有效防治FI提供理论及实证依据. 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6年12月入住新生儿科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表》,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早产儿发生FI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①共116例早产儿纳入本次研究,男性患儿69例,女性患儿47例;胎龄25+5w~34w,平均胎龄(30+5±1.72)w;出生体重700g~2120g,平均出生体重(1387±256.3)g;共62例发生FI,发生率53.45%,男性发生率44.93%(31/69),女性发生率65.96%(31/47);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48.57%(34/70),超低出生体重儿FI发生率88.8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主要发生在开奶48~72h内,早期早产儿与晚期早产儿均以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②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000g、使用枸橼酸咖啡因和使用配方奶开奶是FI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论:①FI是一组基于反应范围模型和早产并发症模型的临床综合征,发生率高,主要以腹胀、胃潴留、呕吐和胃内咖啡色样物为临床表现.②出生体重<1000g、使用枸橼酸咖啡因、使用配方奶开奶是早产儿发生FI的重要风险因素.③后续可在理论模型指导下,进行大量实验室基础研究,寻求可能的生物标记物来探讨FI的发病机制.
其他文献
文中介绍了重庆地区安全输液的现状,进一步对2016 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进行解读。标准对静脉治疗的实践范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新增静疗输液团队标准及实施细则,提升息者及医疗机构对安全、高效、高质量输液治疗的要求。
目的:探讨循征护理方法对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方法:对医院妇科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采用医院焦虑及抑郁量表(HAD),测定不孕患者心理状况.选取评估有不良心理状态的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循征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循征护理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个性问题,上网检索查询护理方法后,严格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循征护理对患者抑郁、焦虑不良心理状态
目的:探讨在妇科病房内开展日间化疗医护一体化1站式治疗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解决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住院化疗难、治疗不及时等方面的问题.方法:确定日间化疗收治对象、进入日间化疗住院流程,建立医护一体化1站式管理新模式;对新模式的运作进行不断的优化、改进和创新,实现妇科病房内开展日间化疗的管理新模式.结果:病房内开展日间化疗在医护人员配置和床位的改建上,可极大的缓解医护人力不足及手术床位紧张的状况.日间化疗
护理人文关怀的体现在于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活动方式、跨文化护理),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文中着重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以护士为中心的人员管理这两方面进行讨论。
文中分析了儿科护理风险及相关因素,包括管理因素、员工素质、仪器设备、技术隐患、环境设施、病人因素。针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护理人员、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
文中介绍了以患者及其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概念,分析了不同年龄儿童的需求,进一步提出儿童医疗辅导的方法。
目的:探讨跨学科专科护理会诊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专科护士对科室21例患者非本业护理问题的会诊处理效果.结果:护理会诊能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同时也提升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护理能力.结论:开展护理会诊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可在临床广泛开展和大力推进.
目的:探索基于TTT的集束化教学方法在新生儿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经过TTT培训的培训师对新生儿科50名护理人员采用TTT的集束化教学培训方法,按照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组织、培训评价等流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班教学、培训分组、课前“破冰”、理论讲授与技术操作相结合、有奖抢答、情景模拟、现场问答、要点总结等方式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的复苏考核成绩及分析培训后的满意度.结果:培训
目的:观察改良式冲管手法对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堵管率的效果观察.方法:将52例入住儿科新生儿病室行PICC置管术后的新生儿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A组26例和B组26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冲管手法冲管,对照组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手法冲管,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发生药物沉淀率、导管堵塞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冲管手法冲管可有效减少PICC管道
目的:评价集束化护理在NICU危重新生儿压疮预防中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危重新生儿277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危重新生儿380例作为观察组,应用基于证据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包括新生儿皮肤风险评估、自制水枕、新型敷料、体位护理、人员培训等),比较两组新生儿校正压疮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中24例发生压疮,校正压疮发生率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