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线路”导向的城市老旧居住社区更新策略探索:以重庆渝中区大井巷、马鞍山、嘉陵桥西村为例

来源 :第九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w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与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大城市中老旧居住社区面临着社会关系解体与社区文化危机的趋势,如何保护社区既有社会关系网络,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方政府、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近年来遗产界出现的遗产新类型"文化线路"的理念,提出社区"文化线路"的概念,以社区文化空间结构的梳理与建构为出发点,试图建立从区域到社区、从社区文化点-社区文化线路-社区整体的系统性更新思维,最后以渝中区三个典型的老旧居住社区为例,探索城市老旧居住社区更新策略与方法.社区更新不仅只是简单地停留于社区物质空间点、线、面上的更新,还应从社区文化培育、社区组织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等多维度更新。建立良好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社区的自治能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变“自上而下”单一管理模式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并重。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公众、政府、社区组织、社区规划师多方合作的社区规划制度,最大程度保障社区公众利益。社区更新本身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通过实践的追踪与反馈,才能使社区更新逐渐趋向成熟。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日益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居住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梳理住房改革历史脉络入手探讨当前重庆市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状况的社会背景,着重分析《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出台背景,通过调查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现状和居住需求,指出了目前相关对策的经验与不足,提出了更加适合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的改进建议:加
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而中国正是世界上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剖析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现状,梳理、归纳出生态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继而从理念解析和对策行动两方面提出引导中国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出台全国导向性指标体系,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出台生态城市发展指南,确立分区域引导原则;确
环境作为人的家,从本质上来看,它是生活的.它是人的生活的场所,人的生活的动力之源,也是人的生活的享受对象.生活第一,应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要义.从生活来说,环境美可以分成宜居、利居和乐居三个层次,宜居重在生存,利居重在发展,而乐居重低碳生活、重文化品位、重城市魅力、重生活品质、重情感归依.它的实质是幸福感.建设乐居城区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具体体现,是环境保护与环境优化相统一的具体体
如今各种科技与技术快速发展,伴随交通活动、城市扩张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更受全球关注.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制定以来,大量排放CO2的发达国家首当其冲,欧美等国开始认知所谓环境永续型运输系统(EST)之必要性.OECD于1995年开始进行以EST为名的交通系统研究计划,探讨何以因应相异地理状况以及环境样貌之下研拟EST应有之概念,以及政府所主导的EST策略应有之目标,包含经济性之政策制定架构.本文首
The "Character" of every historic site cant be defined only by its form and function, but also by its living background as well as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This paper explains how the weakening of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城市产业与居住的郊区化现象日趋显著.伴随着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城乡结合部吸纳了大量来自中心城区的居民以及外来流动人口,城乡结合部社区结构迅速转变.广州的同德街道,从起初的郊区自然村落发展到城乡结合部的城郊村和城中村,再向城市社区转型,在此演变过程中,其管理体制、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用地结构均发生了较大改变.这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国家政策与城市规
随着各种计算机可视化模拟技术成熟及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越来越多的辅助设计软件已经被应用到城市规划项目中.同时,伴随全球气候变暖等事件,低碳、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期望生活的居住区能够获得更多舒适的日照、通风和远离噪声的污染.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可视化模拟,将定性描述的居住区低碳设计策略,通过数字化、图像化科学定量地描绘出来,为创造与自然融合的居住区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以提高居住区生态舒适性为目标,以
本文从城市废置地区生态景观再造的角度入手,综合考虑了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因素的潜在要求,提出以补偿性设计思路进行规划和改造,明确补偿性设计的内涵目标,总结出改造的类型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具有强烈艺术气息的艺术活动区、文化创意产业区模式,博物馆及展览馆模式,新型居住区模式,新型工业区、教育区、办公区模式等,并归纳出补偿性设计的重要原则,提出建立生态景观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其衍生出的"都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本研究以罗东镇为例透过评估热岛效应强度并透过季节差异分析,对该地区进行微气候环境调查并建立数据库,指认出热岛区域的街廓并拟出降温对应策略,利用生态城市设计的操作观念来达到缓和都市热岛效应之高温现象,以降低空调用电需求,节省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碳之目标。
宜居的理念一直贯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从人类出现至今,人们就一直在追求着安全、美好的生活.在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宜居性建设的背景下,论文简要回顾了当前宜居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详细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内涵以及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化中宜居理念的体现,进而从城市居住用地与城市居住区两个层面提出宜居城市居住空间建设的建议.论文强调应充分尊重城市居民的居住诉求,对居民进行详细的调查,在剖析城市居住空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