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江苏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诊断与中尺度分析

来源 :第九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nihao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气象工作者对江苏的梅雨期暴雨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6],但大多侧重于单日的暴雨个例,对持续性暴雨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对其产生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特征分析进行综合的研究相对不多。
其他文献
由于城市发展,城市化的活动强度和影响范围十分显著,改变了城市地区下垫面特征,原有的植物覆盖自然下垫面被坚硬密实、干燥不透水的建筑材料代替.城市下垫面的独特性质作用于局地的天气、气候,对雷暴等强对流天气产生重要影响.2011年7月23日13:30左右开始,在南京主城区上空发生了一次雷暴过程,其发生发展突然、生命史短、影响范围局地,同时带来较大强度降水.
为更好地分析江苏省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选取24个24h有人值守的国家基准站和国家基本站的1960~2011年的地面观测场气象观测资料,对全省沙尘天气出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沙尘天气季节分布不均匀。由冬至春,沙尘逐渐增多,4月达最大值,其中3-4月份为多沙尘月。
空中云水资源是大气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前期相关研究,空中水资源存量远大于地面得到的降水量,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为了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充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苹果树在自然环境下生长,产量受苹果生长环境的温、光、水气象条件影响,而大气环流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与天气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本文尝试建立苹果产量与前期大气环流因子的动态预报模型,为苹果产量的预测预报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算法计算得到大气热源资料集,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大气热源的时空分布特征,重点探讨其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也分析了南亚高压年代际变化特征。最后,探讨了亚洲季风区大气热源与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关系,确定了影响南亚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大气热源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雾除了造成低能见度对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等具有严重危害外,还由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给人体健康等带来多种不利的影响。因此,雾的预报及研究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根据常规观测资料和淮安基准站逐时资料对2012年6月11日至12日淮安地区的大雾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大雾发生发展的天气形势、水汽条件、逆温状况、大气颗粒物含量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
位势高度是高空气象探测的重要项目,和气压值一样,通常作为整个观测的纵坐标使用,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位势高度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整个观测系统的所有项目。我国高空气象探测中,压温湿观测和高空风观测同时进行,因此有两种获取高度的方法,即以气压、温度、湿度反演计算得出的探空高度和以雷达仰角和距离坐标数据计算得出的雷达高度。目前的规定中,探测中使用的高度均是以探空高度为准,测风中标准气压直接从探空资料中读取,
大气能见度的恶化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海陆空交通活动的正常运行,大气能见度一方面受降水、雾、大风、沙尘暴、扬沙等天气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空气污染程度的影响很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耗煤量、机动车拥有量以及农作物秸秆燃烧量等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产生灰霾天气,导致城市大气能见度降低,因此,大气能见度是反映空气质量的指标之一,也是空气污染最显著的标志。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的发生而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经济损失严重。作为应对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气象应急移动车载服务系统应运而生。
2011年4月28日开始,我国西北地区华北以及华东地区陆续出现了沙尘天气,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5月1-2日影响黄海海区、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本文利用卫星监测图像、高空及地面资料、污染气体(SO2,NO,NO2,NOx,CO,O3)、颗粒物、能见度及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雨量(1h)及探空资料分析了这次沙尘天气过程对无锡不同粒径颗粒物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并应用HYSPLIT4轨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