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家蚕品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初步分析

来源 :中国蚕学会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0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肠道中存在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是宿主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对宿主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遗传、饮食等因素,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成会产生差异。本研究以抗逆性差异显著的两个家蚕品种大造和菁松为试验材料,采用16S rRNA 克隆文库技术对两个家蚕品种的肠道微生物进行测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将两个品种的家蚕样品上机测序,原始数据进行去杂、优化获得样品优化数据。
其他文献
柞蚕新品种“吉青”是以“选大二号”为基础材料,利用杂交育种手段,采用分区饲养、系统分离、定向培育的方法.同时兼顾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平衡,通过9 年18 代的系统选育,育成了青蚕大型茧新品种.选育结果:全茧量12.37g,千粒茧重11.71kg,虫蛹统一生命率93.48%,纯种较选大二号和吉柞88-2 增产5%以上;与吉柞88-2、选大二号杂交,增产幅度达16.7-22.5%.现已被繁种单位和广大蚕
柞蚕育种是柞蚕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对于家蚕等其他物种来说,柞蚕育种技术相对落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不断完善,并应用到多个物种的育种工作中。简述了分子标记技术种类,原理,特点及研究成果,并比较几种常用标记方法,从中尝试找出更适合柞蚕的分子标记。对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加以归纳,并对柞蚕分子标记技术的前景做出展望。
为提高柞蚕茧工艺、农艺性状和柞蚕对微粒子病的耐病性,以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8821 中早熟、大型雄性突变个体为材料,以缩小全茧量雌雄开差率和提高微粒子病感病蛾区结茧率为育种目标,采用杂交和系统分离的育种方法,历经10 年19 代育成了高产、优质、耐微粒子病柞蚕新品种辽蚕582.
柞蚕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是提高柞蚕茧质量和产量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针对近年来东北及华北地区春季常发生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拟在东北地区选育黄蚕血统的大型茧品种,以适应柞蚕生产的需要。以青6 号为母本、方山黄1 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择F2 代分离出的黄色及全茧量高的个体继代,经过高温、低温冲击及抗病性筛选试验,经6 年12 代杂交选育于2003 年选育出适合东北蚕区的柞蚕黄蚕血统新品种—“沈黄1 号”
以耐高温干旱柞蚕黄体色品种沈黄1 号选育早期分离世代发现的成虫前翅前缘脉呈红褐色的特征性个体为育种素材,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历经6 年12 代选育出黄体色大茧型新品种沈黄2 号,并与现行青黄蚕大茧型品种特大组配成杂交组合沈黄2 号×特大。
为了探索广西家蚕现行品种“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短期冷藏不同保护时间和浸酸时间与死卵的关系,探讨不同品种(系)在不同的处理组合中对盐酸的敏感性和浸酸的安全范围,对广西家蚕原种四个品种(芙蓉×932、932×芙蓉、湘晖×7532、7532×湘晖)在短期冷藏中不同卵龄和不同的冷藏期限对浸酸的敏感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短期冷藏浸酸品种在同样处理条件下浸酸后孵化率有明显的不同,表明不同品种(系)对盐酸的敏
“华康2 号”(秋丰N×白玉N)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培育的对家蚕血液型脓病(BmNPV)具有高度抵抗性的家蚕新蚕品种。该品种2013 年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完成了2014 年-2015 年共两年的国家桑蚕品种试验的实验室和生产鉴定,取得了很好的推广示范效果,目前已被多个省(市)区作为重点引进推广品种。广东省养蚕期间高温多湿时间长,养蚕批次多,桑单位面积产量高,对病毒病抗性强、优质好
“华康2号”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培育的耐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桑蚕新品种。山东广通集团于2015年引进试繁和农村区域对比试验,该品种与现行的菁松皓月相比较,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抵抗能力较强,在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的秋季饲养具有发病少、产量稳、效益好等特点。
会议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iel 基因是BmNPV DNA 复制的必需基因,其编码的IE1 蛋白能够反式转录激活杆状病毒早期基因的表达。为了进一步研究IE1 蛋白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宿主过程中具体的功能,研究通过PCR 扩增BmNPV iel 基因片段,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获得重组质粒pET32-IE1,经测序正确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菌株。
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了PhcyNPV 基因组中142 条miRNA 成熟体分子,再用miRanda、RNAhybird 两个软件预测了miRNAs 对病毒自身靶基因进行预测,提取有共同交集的miRNA 33 条。用RT-PCR 验证这33 条miRNA,确定其中的6 条为miRNA 成熟体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