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孤独感是个体心理亚健康的信号,儿童的孤独感将对其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将从人格、性别和家庭关系等角度探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方法:在辽宁省某小学随机选取125名儿童(82名男生,43名女生;平均年龄10.2岁)及其父母参与本实验。所有儿童被试智力正常,精神和情绪状态均正常;儿童及其家长均未报告精神疾病或情绪性疾病史。儿童、儿童的父亲和儿童的母亲各自在三个独立的场地完成问卷的填写。儿童完成两项纸笔测验:《儿童孤独感》量表和《儿童14种人格问卷》。儿童父母填写三项纸笔测验:《16种人格问卷》和家庭关系问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及《家庭功能评定》。结果:对男生和女生的孤独感分数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孤独感分数要显著地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比女生会更强烈地体会到孤独感。将人格问卷中乐群性和稳定性两个指标的得分平均作为积极情绪人格特征分数,将忧虑性和紧张性两个指标的得分平均作为消极情绪人格特征分数。针对于男生的孤独感所做的相关分析发现:男生的积极/消极情绪人格特征、母亲的消极情绪人格特征和母亲感知的家庭成员情感介入都与男生的孤独感直接相关。针对于女生的孤独感所做的相关分析发现:女生的消极情绪人格特征和母亲感知的对子女的行为控制与女生的孤独感直接相关,母亲的消极情绪人格特征与母亲感知的对子女的行为控制相关,但与女生的孤独感和人格特征均无相关。结论:男生比女生感觉到更多的孤独感;男生和女生的孤独感都与母亲感知的家庭关系有关,而与父亲感知的家庭关系无关。男生的孤独感受到自身的情绪人格特征(积极和消极)、母亲的消极人格和母亲感知的家长-孩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女生的孤独感仅受到女生自身的消极人格和母亲感知的家长-孩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与母亲的人格特征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