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部海盆扩张脊跃迁过程的数值模拟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中最大的海盆之一,从其构造发育史看,它具有其独特的发育模式,是通过大陆裂离和扩张而形成的边缘海盆,同时其构造演化又与周缘的各地质单元具有密切关系。对于南海新生代的构造地质活动及其形成演化,国内外许多学者根据资料进行过很多有意义的研究。针对南海中央海盆的扩张脊在24~21Ma之间发生了向南的跃迁,而这一过程伴随着一个老扩张脊的消亡和新的扩张脊的诞生。本文研究了,这一扩张的动力学机理是什么,及在两个扩张脊之间发育的大量新生代的火山活动与洋脊跃迁有何关系?研究认为洋中脊可能是由于热点的发育引起的,根据这个模型模拟了南海这一过程的热效应和岩浆发育模式,模拟研究表明在这种模式下,南海海盆温度场在新老洋脊间呈现双峰分布,扩张停止后在两个洋脊间残留有大量的岩浆发育,这可能就是南海在张裂停止后,在新老洋脊间有密集的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台风的非对称内核以及螺旋雨带的分布与中尺度波动传播密切相关,但是观测无法连续捕捉到这些特征,为了详细研究台风内部的波动特征,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v3.2.1 对“莫拉克”台风登陆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较好地模拟出台风的路径,模拟的气压与观测趋势总体接近,模式较好的再现了台风在登陆台湾之前的加强过程,以及登陆之后的衰减过程.对台风登陆过程中波动特征进行分析,低波数波动的传播主导强对
本文利用美国NCEP 提供的1°×1°的FNL 资料和中尺度WRF-ARW 模式研究了热带气旋(TC)动力季节预报的可能性,通过在27km 的粗网格中运用张弛逼近技术(Nudging),对2006 年7-9 月西北太平洋TC 活动进行了长达92 天的连续数值积分。与观测比较表明, WRF 模式不仅较好地模拟了MJO 和准双周振荡的活动情况,而且模拟的TC 频数、移动路径和强度都与实际观测比较接近。
本文应用区域自动站10 分钟加密的风场、气压场和变压场资料,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对2010 年10 号“莫兰蒂”台风登陆地点进行综合分析表明:“莫兰蒂”台风于2010 年9 月10 日03 时(北京时)左右在福建省晋江市围头~深沪之间沿岸登陆,登陆之后沿着晋江市东部镇(街)向NE 移动,于3:40 前后进入石狮市宝盖镇附近,然后转NNE 移动,穿过石狮西部镇(街)再次进入晋江市,之后转NE 方向移动
利用NCEP/NCAR 月平均再分析资料,OLR 资料和上海台风所编辑的《台风年鉴》资料,对2008 年6-10 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频数与气候背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导致2008 年6-10 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08 年6-10 月西北太平洋仍处在台风偏少的气候背景下,海温、垂直运动、对流活动、高低层风场的分布型等特征均与少台风年相似,不利于台
本文利用WRF 模式模拟了0704 号“万宜”台风的发展演变,并从数值模拟结果中提取了一个对称涡旋作为基流廓线。然后利用三维涡旋扰动分析和模拟模型(3DVPAS)中模拟一个非对称的纯热力扰动在该对称涡旋中的演变及演变的热力扰动对对称涡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对称热力扰动在该对称涡旋中的演变可分为快速调整和准平衡两个阶段。在快速调整阶段,扰动沿径向内外同时传播,向外传播的扰动逐渐减弱,内传的扰动不
热带气旋影响海门的时间为5 月中旬到11 月上旬,7 月上旬到9 月中旬为热带气旋多发期,8 月为热带气旋影响最多的月份,占38.7%。影响海门的热带气旋年均2.7 个。影响海门的热带气旋路径类型有登陆北上型、登陆消失型、正面登陆型、近海活动型和南海穿出型。影响的天气主要是暴雨和大风。在对历年影响海门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热带气旋路径的预报着眼点:①在热带气旋初始阶段,若副热带高压
台风强度的数值预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在台风的数值模拟中分辨率问题是台风模拟的核心问题之一,通常人们比较关注模式的水平分辨率,而垂直分辨率的设置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台风的数值模拟中,垂直分辨率对台风的强度影响是否显著,如何影响台风强度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因此本文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ARW),以2005 年13 号台风‘Talim’为个例,分别设计了不同组的敏感性试验研究数值模式
东南沿海地区是热带气旋登陆频次较高的地区,也是受热带气旋影响较大的地区。近年来影响及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频数逐年增多,登陆台风强度增强、破坏性大,台风灾害损失极为严重。本文根据1949~2009 年上海台风研究所共61 年的热带气旋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及登陆东南沿海地区热带气旋的时域和频域特征,以及近十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热带气旋的主要变化特点,并提出气象保障对策。统计得出:近六十年
江汉盆地位于中扬子地区的东北部,勘探面积约7×104km2,在陆相新生代沉积下面具有完整的、厚度可观的古生界和中生界海相地层。本文根据最新获得的9口钻井的稳态温度数据和124块岩石热导率,结合己有资料对江汉盆地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进行了系统分析,获取了盆地现今地温场的分布信息。盆地的热历史则根据镜质体反射率(Ro)数据,采用Sweeney and Burnham的“Easy Ro%”模型反演并以部分
一个地区壳、幔两部分热流量的配分及组成关系决定了岩石圈的热结构,它与区域构造活动有关。通过建立四川盆地分层地壳模型,并计算出了四川盆地地幔热流及其分布情况。还对四川盆地“热”岩石圈厚度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低地幔热流,厚“热”岩石圈的热结构特征表明其具有典型的克拉通盆地的热属性,而地温场明显的横向差异,又体现了稳定克拉通盆地周缘益加了前陆盆地的构造-热属性。松潘-甘孜地块较高的地慢热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