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素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海马mGluR1和PKCα表达的影响

来源 :山东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pkn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天麻素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海马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GluR1)和蛋白激酶Cα(PKCα)表达的影响,探讨天麻素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2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6只),戊四氮(PTZ)致痫组(75mg.kg-1,ip,24只),丙戊酸钠(VPA)干预组(20mg.kg-1,ip,24只),小剂量天麻素(Gs)干预组(100mg.kg-1,ip,24只)和大剂量天麻素(Gb)干预组(200 mg.kg-1,ip,24只)。每组分4个时间点:12h,48h,5d和7d。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海马mGluR1和PKCα的变化。结果:除对照组无痫样发作外,其余各组全部出现Racine分级Ⅳ~Ⅴ级痫样的发作。mGluR1和PKCα阳性细胞数量在PTZ组海马区明显增加,平均光密度值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PA组与PTZ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组和Gb组与PT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小剂量天麻素通过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海马mGluR1和PKCα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作用,影响致痫大鼠痫样发作的发生和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阿法骨化醇胶囊治疗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OP),以25-OH—D和PTH-M作为骨代谢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OP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治疗,与30例健康组相比较,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25-OH-D和PTH-M的变化。结果:老年OP患者血清25-OH-D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1),与服药前比较,服药后明显增高(P<0.01)。老年OP组PTH—M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本文探讨了高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表现及影响因素。通过总结近十年来有关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症状表现,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目的:探讨卒中脑外伤后抑郁/焦虑对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以及文拉法新合并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72例脑外伤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有脑外伤后抑郁合并焦虑的81名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用文拉法新治疗、文拉法新合并心理治疗以及不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
目的:研究醒寤晨方与安寐晚方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剥夺大鼠睡眠以复制失眠动物模型,选择Morris水迷宫与避暗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变,反映“昼精”;通过分析实验动物的多导睡眠图观察大鼠睡眠节律的改变,反映“夜瞑”;观察醒寤晨方与安寐晚方对失眠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SOD含量的影响。结果:醒寤晨方和安寐晚方能有效的调整失眠大鼠各睡眠时相,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调节失
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复发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疾病。抑郁症的预防及治疗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目前西医抗抑郁药物在不断的更新,疗效亦比较明显,却存在种种不足,如毒副作用较大,起效缓慢,新一代抗抑药价格昂贵等。中药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药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费用低,易于被患者接受;但在控制某些特异性症状方面效果却不如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
目的:观察盐酸舍曲林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另外治疗组给予盐酸舍曲林50mg晚餐后服,对照组给予地西泮5mg每晚睡前服,治疗8周,观察盐酸舍曲林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盐酸舍曲林治疗组优于地西泮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发作期痛苦,甚则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的神经内科常见病症。其病机复杂,临床属顽症之列。导师孙西庆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独辟蹊径,确立了以清热燥湿为主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满意疗效,提示湿热与头风发作密切相关。
长时记录视频脑电图的问世和应用,提高了癫痫诊断阳性率。对于常规脑电检查和诱发试验仍未查出痫波的可疑癫痫患者,利用长时记录视频脑电,模拟引起发作的诱因进行“模拟实景”诱发试验,有可能捕捉到痫性放电,使诊断得已明确。作者实际工作中实施6例,文章对个病例电诊断结果进行介绍,并对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目的:观察采用电针刺激痉挛肌拮抗侧对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39例出现不同程度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及对照组69例,两组在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及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痉挛肌群的不同选择拮抗侧的腧穴进行针刺,治疗组加用电针,三个月后从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两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治疗组在痉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选择痉挛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分别给予生物反馈、电针刺激治疗,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5),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