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的表现及其油气成藏意义

来源 :我国喜马拉雅运动对沉积盆地的控制作用与油气晚期成藏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区域地震大剖面的解释,在塔里木盆地新生界地层中识别出T2(第四系西域组底)、T3(上新统库车组底)、T5(中新统康村组底)、T6(中新统康村组底)、T7(渐新统苏维依组底)共6个不整合面,其中T2、T3、T6和T7在巴楚隆起表现为明显的削蚀不整合面,其上的地层明显地表现为楔状沉积的特点;它们分别与喜马拉雅运动的四次构造幕相对应.T8(古近系底)为规模巨大的区域不整合面,是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产物,代表着一个从陆内坳陷动力学体制进入到前陆盆地动力学体制的关键构造变革时期.
其他文献
在适度出砂管理中成功实施定向射孔,需要一系列的地质力学分析和设计工具来评价地层出砂可能性、带砂生产风险、优化安全界限等.并要有新的定向工具保证定向射孔精度.本文介绍了地质力学理论在确定地应力、预测不同应力方向上射孔的临界压差和出砂量方面的研究进展、新式定向射孔工具的定向精度及其应用情况,提出了我国如何开展疏松砂岩油藏定向射孔适度出砂管理的研究模式.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砾石充填防砂成本高、工艺复杂、表
目前我国浅海油田开发中,固定平台大部分采用导管架式结构,它成熟、安全可靠,但因造价原因,使其在开发边际油田方面受到制约.80年代以来,国外已在海洋边际油田的开发中使用轻型简易平台技术.由于国外海洋石油开发的传统习惯,其采用的独立桩桩径较大,结构较复杂,造价偏高,不适合我国国情.套管加强桩基是一种新型平台结构形式,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独桩平台研制状况的基础上,考虑独桩与土相互作用,对独桩平台的结构进行优
水下电视摄像系统是海洋开发与海上作业及石油、水利建设等部门的仪器设备,是目前在水下环境即时获取目标图像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水中悬浮颗粒对照明光的后向散射效应,在浑浊海水状态下,目前常规的水下摄像系统的作用距离所获取的图像质量均受到了很大制约,有些甚至已限制了其使用.本技术的研究利用激光作为光源,采用独特的照明光学设计,利用水体的散射特性实现目标区域的照明,在研究水下图像传输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光
针对石油核心业务的数据具有分散和异构的特点,以及石油业务的专业应用系统具有来源多样性、平台差异性和结构独立性的特点,通过异构系统分散数据集成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异构系统分散数据集成支持平台,通过应用系统公共访问支持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应用系统公共访问支持平台,并在集成的石油核心业务综合应用平台基础上,开发集数据库系统管理应用、专业应用系统开发应用于一体的通用性嵌入式软件工具包,为石油核心业务的各种
与陆地油田相比,海上油田技术复杂、投资高、风险大的开采特点要求其在开发过程中具有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经济开发模式.本文论述了海洋石油强化开采技术的战略意义,对比分析了陆地和海洋石油强化开采的现状、发展趋势,提出了海洋石油开采可以不经历二次采油,直接由一次采油进入三次采油阶段,以达到高速开发的目的.
自持式浮标地磁日变站的研究目标,是以陆用地磁日变站为基础,结合DGPS系统和浮标技术,自行设计开发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系统,形成一套可以自行在远海和大洋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浮标日变站,为我国的海洋地磁调查提供一种新的高精度的地磁日变观测方法,从而大大提高海洋地磁调查的精度.
文章结合水下结构物的安全拆除这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分析了国内外当前可以采用的水下切割技术,同时提出射流切割应用于水下的研究内容和技术关键:切割装备的动力配套及工艺研究-研究射流切割压力、流量、流速,优选水力参数,优化动力配置;切割模块的结构形式研究-包括切割喷嘴、辅助喷嘴、切割爬行装置、切割引导装置、系固装置、抽汲系统的研究;切割模块的运移控制与识别判断技术研究;切割作业自动化控制软件开发-编制切割
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的清洁能源,对其勘探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大型低温实验室中,研究了水合物以及在多孔介质中的的声学特性,研究表明:多孔介质的比例不同,其水合物声波速度不同,随着水合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本文研究了水合物的导热性能,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水合物具有玻璃体导热特性.同时,提出一个可供参考的评估水合物储量的方法,在评估海底某处水合物资源储量时可以使用该方法,首先这一区域
羌塘地块以侏罗系为烃源岩,以侏罗系、三叠系为储集层的含油气系统,其关健时刻为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侏罗系末—白垩纪初的逆冲褶皱构造控制了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喜马拉雅期的变形序列和变形特征决定了上述油气藏的保存条件.
缅甸中央盆地是位于新特提斯构造域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别由晚白垩世—始新世弧前盆地、渐新世-中新世走滑拉分盆地和中新世末-上新世类前陆盆地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构成的叠合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形成了盆地内主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岩;中新世-上新世是油气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时期,并受到新构造运动一定程度的改造,因此缅中盆地的油气成藏和保存与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有着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