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地区古代聚落成长的探索——从佘家嘴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谈起

来源 :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鄂西渝东的长江三峡地区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区域.随着三峡工程的进行,大批峡江地区古代文化遗迹的揭露,为该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重庆市云阳县巴阳镇巴阳村的佘家嘴遗址是三峡工程淹没区腹心地带的一个重要古文化遗址.本文是佘家嘴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析,从佘家嘴遗址时空分布看各历史时期人文群落的形成过程和佘家嘴各时期的群落历史背景。
其他文献
春秋时期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不再受到诸侯的爱戴与尊敬。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外交活动日趋活跃,国与国之间的盟会也就更加频繁,成了春秋时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国对大的盟会地点的选择是十分重视的,必须要考虑地点适中,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供给充足等因素。重大盟会都集中在今河南省洛阳以东,山东的鲁、蒙山以西,河北的邢台、山东禹城以南,河南深河市及夏县以北地区
地理学或者历史地理学可以直接推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国家信息资源自主建设和有效应用。根植于地域性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城市与区域信息,应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以信息的地理属性为立足点,推动地理学信息化。本文介绍了文献库建设实例(近现代时期北京地形图数字化处理)、GIS库建设实例(近现代时期北京城市人口)及历史地理网站建设实践;并提出了当前面临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擅长从历史过程来考察地理现象的嬗替规律并提供它的一系列时代地理剖面,由此有可能找到一个部门或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历史规律,为它们今天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参考.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一、人类文明发展与环境变迁相互关系。二、历史上衰落、湮灭了的文明与生态环境变迁关系。三、我国黄河文明兴衰与环境变迁关系。四、可持
路家河文化是一支从商代二里岗下层至殷墟前段,分布于鄂西渝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文化命名地为宜昌县路家河遗址.根据目前的资料,路家河文化可分三期,年代分别为二里岗下层文化时期、二里岗上层文化时期和殷墟前段.其中第三期的文化分布范围最广,文化特征最明显.在其东部的洞庭湖西岸和西部成都平原一带的同期遗址中都可以找到该文化因素的踪迹。
在四川盆地发现的先秦考古学文化遗存目前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和渝东地区,这两个区域的文化从史前到商周有一个逐渐趋同发展的过程,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文化系统自身的渐进发展外,还有过几次变迁的高潮时期,本文想就其中两次大的变迁及其动因作初步分析。
自20世纪50年代科学发掘重庆巴县冬笋坝和四川广元宝轮院的船棺墓地以来,对于巴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也已近半个世纪了.通过数代考古学家们的辛勤努力,如今巴文化的轮廓已初步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所说的晚期巴文化,从目前的资料看,主要是指西周晚期春秋早期至西汉时期四川盆地东部及三峡地区发现的与巴人相关的考古学物质文化遗存.而这里所说的"巴人",也是一个关于巴人的广义概念,指这一时期居住在巴国境内的土著居民.本
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资料情况获悉,在长江三峡地区江、河、溪地段的一些缓坡、土台(被现代当地居民称为岛、坝、沱、嘴、坪、洲、台等)地方,一般都是古人类活动的理想场所,考古已在三峡地区发现有史前时期的古文化遗址约200余处.经对其中部分史前时期人类居住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大致上已将三峡地区史前时期文化发展序列给建立起来,为我们复原出三峡地区史前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演进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在
本文研究内容:一、三峡地区地理与环境的独特性和研究历史,二、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文化概况,三、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南北差异及其成因,四、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信息和意义。
古代的巴蜀分布地区有别,但却彼此相邻.其文化面貌尽管有差别,又却有很大的相似性,可把二者划在一个大文化圈内.巴文化和蜀文化是这个大文化圈内的两个分支.随着三峡工程兴建,通过近十年的调查发掘工作,在三峡库区又发现大量新石器--商周时期遗存.巴、蜀文化的区别及巴文化自身的发展序列也日渐明显。
三峡地区有关三国时期的遗迹众多。自西向东,人峡口古城奉节有永安宫、八阵图、刘备墓、甘夫人墓等;出峡口南津关有张飞擂鼓台,刘封城等;至于峡中,则有白帝庙、孔明碑、黄陵庙、诸葛亮(黄牛庙记》碑刻等;还有带神话传说性质的与三国历史有关的金盔银甲峡、兵书宝剑峡、米仓峡等。可以说,没有这些三国遗迹,三峡的景色就会逊色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