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扬子板块潜江凹陷湖相颗粒灰岩储层研究

来源 :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一个双断型菱形凹陷,面积2500平方公里,为一典型内陆蒸发盆地。部分碳酸盐粒屑经过湖浪湖流等作用改造后,经再沉积形成粒屑结构特征的湖相颗粒灰岩,在潜31、32、34等3个油组大面积分布。论文研究表明江汉盆地湖相颗粒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其次为白云石、硬石膏、水云母、钙芒硝等,结构组分由颗粒-陆源碎屑、灰泥、胶结物组成,颜色常为浅褐色、红褐色等红色系列,岩石类型以鲕粒灰岩、内碎屑灰岩为主,湖相特征明显。其形成过程中受到湖浪、湖流等水动力的再搬运,平面分布受古地理控制。此外,湖相颗粒灰岩的封闭型、强蒸发、高盐度一系列的古盐湖沉积和化学决定了其横纵向的分布符合化学沉积分异作用,从外到里的横向分布均按砂、泥岩→颗粒灰岩→油浸钙芒硝岩→盐岩顺序排列。采用录井和测井识别、地质层位法、薄片法这四种方法相互参照,相互补充,即可准确地、快速地识别潜江凹陷颗粒灰岩的岩性。本区湖相颗粒灰岩属低-中孔,低-中渗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储层物性主要受后生作用控制,一般在1000-2000m左右,两种溶解作用都可形成次生孔隙的发育带。在扬子板块潜江凹陷湖相颗粒灰岩储层油气显示普遍,多数储层获得了工业油流有产油能力,因此系统、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湖相颗粒灰岩,对其含油气性作出正确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是介绍中石油海外最大的高风险勘探区块--乍得H区块Bongor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和勘探进展。该盆地经历过30多年的勘探,没有任何发现。Bongor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强反转裂谷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晚白垩世强烈反转和新生代统一成盆三大演化阶段。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包括东部、西部、南部三个箕状凹陷,其中南断北超的东部凹陷为最主要的构造单元。反转和走滑构造是盆地最显
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弧后裂谷盆地。该盆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前新生代基底发育期;2)古新世晚期-早中新世的同裂谷断陷期;3)早上新世裂谷后坳陷期,盆地发生整体的沉陷;4)上新世-现今盆地反转期。主要构造特征表现为:深浅层构造格局不同,深层为伸展断陷,浅层为挤压褶皱,深浅层构造走向近于垂直,并具有明显的走滑特征。裂谷期发育较厚的富含有机质的湖相泥岩,成为主要的烃源岩;裂谷期后发育海侵或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经历了早第三纪多幕断陷、中新世早-中期热沉降和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以来沉降幅度较大,但断层活动很弱,沉积上没有大江、大河直接注入。深水区凹陷烃源岩主要层位是渐新统下部崖城组和始新统,其次是渐新统上部陵水组。烃源岩主要类型是海岸平原相、中深湖相和浅海相泥岩。生烃模拟显示,烃源岩具晚期生烃特征。深水区存在三大低凸起和凸起,发育陵水组三段/二段、三亚组/梅山组和黄流组/莺
煤层气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煤层气独特的解吸/吸附机理决定了其储量评价方法与计算技术有别于常规天然气。煤层气预测采收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可采储量的计算精度。本文首先对不同采收率预测方法的适用条件、范围、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已提交探明储量报告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使用数值模拟法和等温吸附曲线法综合预测采
介绍了多分支水平井开采工艺技术,分析了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通过与直井相对比,说明多分支水平井的增产效果,并进一步揭示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开采的增产机理,并进行了多分支水平井开采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地层绝对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朗谬尔常数、吸附时间常数、煤层含气饱和度等几个方面分别研究各参数对多分支水平井煤层气开采的影响。得出结论:吸附时间、相渗曲线、煤层绝对渗透率、朗谬尔常、临界解吸压力、吸
天然气中稀有气体He、Ar的含量很低,气相色谱方法分析已经相当困难,更无法进行同位素4He丰度的定量。而放射性金属元素U、Th衰变产生的气体4He本身为气相态,受地质外力、地热等作用脱离宿主矿物,和油气一样受生储运聚等要素影响并在油气藏中聚集,呈现一定的年代累积效应,其同位素组成可以用于天然气源岩年代的估算。鉴于此,通过自制稀有气体纯化富集装置并与四极杆质谱仪联用开展此分析工作。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的勘探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反复实践,各级储量已占全盆地总储量的1/3,展示了其巨大的勘探前景。而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已成为全盆地须家河组勘探开发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已先后发现了八角场、遂南、磨溪、龙女寺、充西、广安、安岳、潼南、合川、河包场-界石场等重要油气藏(田)。本文所指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是北抵公山庙-营山一带、南达威远-界石场-河包场、东以华蓥山断裂为界、西至龙泉山断裂-金华一线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已知的缓坡型岩性油气藏的解剖和成藏控制因素分析,初步建立了这类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根据其成藏要素的构成将其称之为缓坡远源相控-断控型成藏模式。其成藏主要受构造背景、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和构成、砂体的成因类型及叠置样式、是否存在油源断裂等方面因素控制。并提出了盆地腹部岩性油气藏勘探部署指导思想。
根据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天然气晚期成藏理论,认为古油藏是可以存在的,但古气藏很难存在。近年来提出的天然气“幕式成藏”理诠释的是油气成藏不是渐进,而是快速的、幕式的,结合天然气晚期成藏理论就是晚期、快速成藏,强调“晚期”和“快速”。但烃源岩演化随地温梯度不同尽管有快有慢,但生烃却是循序渐进的,不会因为天然气晚期成藏的需要而“快速”生气并充注成藏。随着天然气勘探进程加快和研究程度的深入,对天然气成藏研究已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部延长组超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机理,在包裹体宿主矿物成岩序列和均一温度分析基础上,明确了钠长石中的烃类包裹体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的早期充注过程中,石英加大边中包裹体形成于早白垩世生排烃高峰期,含铁碳酸盐中的烃类包裹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抬升降温过程中的早期阶段,为晚期充注的产物。同时结合现今储层孔隙发育特征,探讨生排烃高峰期储层古孔隙度和古渗透率,提出生排烃高峰期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