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是地方性砷中毒病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但有饮水型还有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分布广、受威胁人口多,病情严重。饮用砷天然污染的地下水是人体高砷暴露的主要途径。砷致皮肤损伤,特别是掌跖角化,直接影响劳动能力,并累及多器官系统损害,尤其砷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认的人类致癌物,包括我国在内,对砷健康危害的研究已受到全世界关注。由于砷代谢的独特性以及许多研究证明,砷的毒性作用与砷代谢密切相关,机体对砷甲基化能力的不同很可能与砷中毒发病危险和疾病症状多样性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直接将重点定位于各种浓度暴露人群的砷代谢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探讨外源性因素对慢性饮水型砷暴露人群砷代谢模式的影响。方法:选取饮用水砷浓度分别为240 ppb(n=107)、160 ppb(n=108)、90 ppb(n=100)的三组高砷暴露人群和一组低砷暴露人群(水砷浓度<50 ppb,n=59),检测尿中无机砷(iAs)、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将这三种形态砷之和作为总砷(TAs),以各形态砷占总砷的百分比iAs%、MMA%、DMA%和一甲基化率(PMI=(MMA+DMA)/TAs)二甲基化率(SMI=DMA/(MMA+DMA))来评价人群砷甲基化能力.此外比较160ppb组中的64个调查对象在高砷暴露2年前后的尿砷代谢状况和砷甲基化能力。结果:人群尿砷水平随饮用水砷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高砷暴露显著降低人体砷甲基化能力(P<0.05);尿中各种砷化物百分比及PMI和SMI在成年男性与女性间未见显著差异;相同浓度高砷暴露条件下,儿童砷二甲基化能力显著高于成人(P<0.05);160ppb高砷暴露组个体2年前后砷代谢模式和甲基化能力完全不同。结论:随砷暴露剂量的升高或暴露时间延长,人体的尿砷排泄量增加,机体砷甲基化能力降低,发病风险增大:在高砷暴露下,儿童甲基化能力高于成人,可能是儿童砷中毒易感性包括DNA损伤低于成人的重要原因:不同性别间无显著砷甲基化代谢差异。同一砷暴露个体在不同时间点其代谢模式发生改变,提示外源性因素特别是生活习惯和饮食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