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脱壳”天台山的当代价值小议

来源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文化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klsdf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壳”天台山,早在晋朝,陶渊明《搜神后记》中有则《剡县赤城》云:会稽剡县民袁相、根硕二人打猎,经过深山重岭,跟随一群山羊来到一处绝崖.崖正赤,壁立,名日赤城.羊径有山穴如门,豁然而过.内甚平敞,草木皆香,有一小屋,二女子住其中,年皆十五六,容色甚美,见二人至,忻然云:"早望汝来."遂为室家.忽一日二女出行,曳履于绝岩上行,琅琅然.二人思归,潜去归路;二女追还,乃以一腕囊相赠,状如莲花.后开囊,中有小青鸟,飞去蝉蜕.根等于田中耕,忽然不动.家人去看,人已不见,但有壳如蝉蜕也.用当地天台民间方言讲是"脱壳"。用道教来说就是脱胎换骨凡人成了仙.该文章作者结合民间的“脱壳”天台山古代名人故事和传说,讲述了“脱壳”天台山当代价值:苦修精神、升华精神、否定之否定的前进精神。
其他文献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这是因为它提出了很多“离经叛道”的观点,如无意识、本我、原欲等等,而无意识理论似乎就是与现象学的意识理论直接对立的。”根据现象学的直观原则,意识必然是可以被直接把握的、在每一个阶段上都能被意识到的存在,而基于推导出来的东西之上的无意识分析是不可能的。利科不是在现象学的直观原则之上来考察精神分析理论的,而是基于他所谓的反思原则——一种间接把握的方法
伽达默尔着重提到了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他认为埃斯库罗斯是经验本质的重要见证人,是他发现了这样一个公式:通过受苦而学习。在伽达默尔看来,这一公式表现了经验的内在历史性的形而上学意义。因为人类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苦难遭遇来吸取普遍性的教训,从而领悟人类历史经验的普遍规律——人自身的有限性。伽达默尔指出:”人应当通过受苦而学习的东西,不是这个或那个特殊的东西,而是对人类存在界限的洞见,对人类与上帝
伽达默尔反对历史主义的诠释观与罗蒂反对本质主义的诠释观之间存在一些表面的相似性,它们都否定了文本原意的存在,认为我们对文本的使用会增加文本的意义。但是,在表面的相似性背后有着关键性的区别,这些关键性的区别使得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在反对文本原意的时候,不会像罗蒂实用主义诠释学那样陷入相对主义。也就是说,虽然诠释都有一个过度亦即超出原有文本视域的过程,但是,对伽达默尔而言,这并不意味着诠释与过度诠释之
会议
洪武三年(1370)三月,明廷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宣谕日本.不料,怀良亲王以为赵秩系元世祖东征前夕的使者赵良弼(1217~1286)之后裔而拟加杀害.幸赵秩事先察觉,以正义凛然之态陈述了自己乃大明天使,明实异于元.怀良闻而气沮,礼遇赵秩.并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同时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人.日本使者一行于洪武四年(1371)十月抵京.太祖十分欣喜,宴赉并厚赐使者.洪武五年(1372)五
杨复所(1547-1599),祖籍广东归善,讳起元,字贞复,别号复所,为晚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作为岭南白沙学存化之地,复所初从家学,自幼便接触江门陈白沙之学.后拜罗汝芳为师,其学问之"稍有所见"和终有所悟正是在师从罗汝芳后.也许正因为其学源出白沙、阳明,这也影响到了他日后思想融合儒释道、以良知范围三教的倾向.其所宗白沙、阳明生时皆被时人讥为禅,而《明史·儒林传》将杨复所与周汝登并论,亦以二者皆学不
笔者主要从事"浙南台州阳明学"的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主要学术发现有二:一是陆续从《王阳明全集》尤其从台州诸县市的地方志文献之中发掘出了一大批台州籍的王阳明弟子及其后学,除去《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中的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号久庵,太平人、一作黄岩人)、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号敬所,临海人)之外,尚有林元叙(1477-1525,字典卿,号益庵,临海人)、林元伦(1487-
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天台山文化开放包容,内涵丰富,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道文化,影响远至海外.文章以当地百姓耳热能详的方言为切入点,挖掘其后所积淀的佛风道韵.方言俗谚中蕴藏着邑民对佛道教义的深入认识,反映着当地佛道活动的兴盛普及,还可一窥佛道信仰与当地民俗的紧密结合.从方言俗谚中更可领略当地佛道双栖、和睦共存的奇特现象以及佛道文化的凡俗化.
笔者应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洪显周邀请在天台山文化的当代价值方面做一篇文章,全文主要分为以下部分:“三教合一”、“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二、绿水青山、生态文明与政治生态、旅游富民。三、群策群力、百花齐放与继承发展、全面创新。
文章从印度洋海啸的灾难引出,提出了自然界友善与似乎恐怖的两面,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是统一体论还是内外分离观,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未终止,文章从目前国内关于"敬畏自然"的讨论出发,结合天台山文化,尤其是宗教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出佛法平等,无情有性,以及佛家论著中“一切的世界,吾内心之性灵也”等,结合缘起论和天人同构的思想,批判了某些学者过分强调人的中心性,并借用历史学家的预言,提出了天台
《长恨歌》下半篇寻仙情节是受道士招魂故事的影响而发挥创作.道士为唐玄宗求访贵妃魂魄的故事,见诸《仙传拾遗》、《三洞群仙录》、《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等道教仙传以及《长恨歌传》、《杨太真外传》、《瑯嬛记》等篇,然情节有所不同.本文试从《长恨歌》寻仙情节与道士招魂故事、杨贵妃形象的仙化及尸解升仙、《长恨歌》篇末寄语七夕密誓的隐喻三个方面考察《长恨歌》与道教仙化故事的关联.这既有助于深入研究神仙信仰对唐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