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前讲演的实践研究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ural_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前讲演一直是语文教师喜欢实践、乐于尝试的一种语文教学活动。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中的课前讲演却不可避免地流于形式化。笔者立足于实践研究,对为何开设课前讲演进行了阐述,并将课前讲演的三步——搭建说的平台、挖掘说的深度、建立评说的标准逐层道来,意在补充和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前讲演;实践研究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师对课前讲演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又不可避免地流于内容的表面化和形式的流程化。没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仍是“教的活动”,而非“学的活动”。笔者以课前讲演为突破口,作为研究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首先,从语文教学的弊端看,因长期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考试方法的制约,“听说”教学久无立身之地。叶圣陶先生曾言:“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设置课前讲演,将是语文课堂格局的变化,可以影响学生的上课的听课率,让学生由复录机,变成表演者或欣赏者。
  其次,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看,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中,“听说”少有落实的。中学生“听说”能力低下,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设置课前讲演,一能克服畏惧心理,二能刺激并归拢发散的思维,三能慢慢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在这一背景下,我想以课前讲演为突破口,把它作为研究课题,意在补充和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基于大语文观,依乎学情,本于课前演讲内容与形式,评价与反馈,建构能够覆盖高中阶段的课前讲演的设计。
  二、实施过程
  (一)课前讲演实施第一步:搭建“说”的平台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搭建说的平台,其实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他们既需要有“文采”,也需要有“口才”。
  平台的搭建并不难。教师让出讲台,压缩课堂。然而等课前讲演的新鲜感过去之后,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喜欢听讲演的多,乐意讲演的人少。这与长期被动“听”学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关。这还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平时“讲说”训练不够有关。
  那么解决讲演者“言之无物”的问题,成为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从“言之无物”到“言之有物”的过程,其实是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过程。
  (1)降低讲演内容的难度,从最基本的做起。篇幅上,短一点。从一段话说起,从一篇短文说起。时间上,短一点。内容上,浅一点。方式上,活一点。
  (2)拓展讲演内容的广度,从立足生活做起。生活中拥有大量的讲演素材,关键在于如何搜集、筛选、分类、运用。每学期伊始,我都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讲演的话题征集活动。征集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邻居。征集的话题很宽泛,只要是你感兴趣的话题即可。
  “说”之平台的搭建,好处多多。一是加大学生上课的参与度。二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性格。三是刺激学生们深入思考。四是提高学生们讲演水平。然而暴露的问题也不可小视:很多学生猎奇心理膨胀,很多学生越来越轻视语文教材内容的学习,普遍认为语文教材上的选篇无用,学了白学,对课前讲演没有帮助,毫无意义。
  (二)课前讲演实施第二步:挖掘“说”的深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教师的善于运用。”看来,教师必须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寻找教材中的可说点。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找到课文与学生生活的接近点,累积学生思想。
  (2)捋出教材中训练的线索。对高中教材的作文训练进行了梳理,可以按照教材每一阶段的安排进行顺序渐进的课前讲演。
  (3)整理并分类教材中话题。教材在教学的编排过程中,在每一册都编排有“写作观”的内容,带领学生每学期对已学教材进行整理分类,思考哪些篇目可以作为课前讲演的内容。
  通过对教材的再分类和再分析,学生会更加关注我们生存的时代、生存的世界,愿意去了解重大事件、风云人物,关注公众对之的反应与看法。
  (三)课前讲演实施第三步:建立评“说”的标准
  传统的课前讲演模式中,师生更关注讲演者的“讲”,在意听讲人的“听”。至于讲演者精彩在哪里,听讲人认真到什么程度,也无从考评。因此将“评”这一环节纳入课堂讲演,既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补充,又是对课堂讲演模式单一的改善。
  (1)先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讲演参与度。
  对此,学生更关注的是评价的手段,设计出学生自评、他评、组评、教师评四种。这些评价手段的使用,确实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对讲演话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然而弊端也随之而来。因为课前讲演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动态的活动,必须有一个标准。
  (2)再指导学生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提升学生的讲演质量。好的课前讲演的评价标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改善过程。
  最初,学生们认为一次好讲演,需要通过打出高分来界定。随之,分数的高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对高标准的界定。他们认为需要对讲演内容进行分类,在主题、语言表达、艺术表现、讲演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
  三、实施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我一直致力于课前讲演的实践与研究。连续多年进行了课前讲演的问卷调查,带领学生搜集了大量课前讲演主题素材,整合了语文教材中可使用的话题资源,初步制定了课前讲演的评价标准,汇集了大量讲演活动资料及案例资料。
  但是,课前讲演活动在讲演内容上的挖掘,还有待深入。在讲演方式的开发,还有待丰富。能否使学生从封闭的背稿子中解放出来,根据学阶的情况以及个人的发展状态,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前讲演策略,是课前讲演研究的不变主题。能否让老师参与其中,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有待实践。能否变课前讲演为固定讲演课,实现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准备素材,生成讲演,然后讲后完善的模式,还有待摸索。
  因此,我想继续想课前讲演的“内核”前进。
  (1)继续夯实讲演基本功,使之趋于规范化。加强心理训练,规范发音训练,增设态势训练,落实思维训练。在这一模块的训练中,我打算侧重在文体训练上。如何做到有条理、有逻辑、很生动,那么需要教师设计、开发、总结、再反馈。
  (2)开发讲演语料,使之趋于生活化。“说话”是人的“终身大事”。根据学生学阶的差异,对课前讲演的内容制订配套训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提升讲演水平。创设交际场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模拟职场,培养学生推销能力;设计特殊语境,培养学生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应急思维的培养。
  (3)丰富课前讲演“说”的方式,使之趋于多样化。尝试能否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一起说,可以设计辩论赛,谈判,交际与推销……尝试师生组合、生生组合、换位组合等,鼓励学生移情体验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游冬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中),2012(02).
  [2]段建明.语文教学的弊端与教师的自身素质[J].教书育人,2003(09).
  [3]韩立群.中国语文革命:现代语文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邴正.邴正讲演录:文化的威力[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5]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魏承思.魏承思国学讲演录[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其他文献
近年来,广东银行业保险业快速发展,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和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涉金融领域矛盾纠纷大幅增长,金融消费纠纷化解形势日趋复杂.为促进金融消费纠纷多元
期刊
基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精细管理,为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及各项方针政策,建好建强支行基层党支部,山西晋中开发区农商银行通过党支部书记讲精品党课、抓好党
期刊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青岛农商银行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不断探索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新路径.rn2019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