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分辨率探空资料对对流层-平流层热力结构的分析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16个探空站近6年的高分辨率探空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数值积分等方法,分析了对流层、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的温度层结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对流层顶温度年变幅最小,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包括对流层顶)与对流层中低层具有相反的温度变化趋势.(2)不同地区对流层顶高度表现为随纬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平均每升高一个纬度对流层顶下降44m,同纬度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于平原地区.(3)各站对流层平均温度总体表现为单峰型结构,与地面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相同,只是年较差小于地面.(4)对流层高度与对流层平均温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流层增温时对流层顶升高,对流层顶高度主要取决于对流层热力状况.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800多个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圈定了塔里木古陆的范围.2、大型油气田环塔里木古陆分布,与鄂尔多斯、四川等其它具古老陆核的盆地相似。3、电性结构揭示现今塔里木盆山过渡带在西南和西北发育再生前陆盆地,而在东北和东南主要发育与大型走滑断裂系相关联的基底向造山带一侧翘起的斜坡,盆地基底以发育大型剪切带和向盆地方向的长波长低幅度褶皱消减造山带的推挤作用,并暗示
本文的研究利用SinoProbe项目中的MT标准网数据对整个华北和西藏地区下方岩石圈的电阻率各向异性结构进行研究,并与前人在这两个地区所做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加以对比分析,以对研究区的岩石圈变形历史及特征加以新的约束.
本文第长江中下游及邻区进行了三维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表明:(1)首次获得了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岩石圈三维电性结构模型,不同构造单元岩石圈表现出不同的电性特征。(2)江南断裂是一条深大断裂,其东延应与幕府山断裂为同一条断裂,并在中地壳与沿江地区广泛发育的壳内低阻层连成一体,共同构成深部物质和能量与上部交换的通道,对本地区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3)区内江绍断裂带是钦-杭结合带的南界,德兴-黄山断裂带是其北界
在青藏高原南部,完成了一条近南北向、全长约400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剖面穿过喜马拉雅地块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拉萨—冈底斯地块.利用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反演算法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认为剖面南端存在两条向北陡倾、切割深度约地下20km 的电性梯度带(F1、F2),推测为剖面经过位置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上主要断裂构造的反映.剖面中部一系列成正花瓣状的电性梯度带(F3,f1,f2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断裂带是一条大规模左行走滑断裂带,该断裂带在吸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汇聚运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岩石圈壳幔结构与构造特征,在INDEPTH项目第四期框架下完成了分别穿越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及东段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野外采集的原始数据时间序列经过一系列标准流程的处理,最终得到了高质量的张量阻抗数据.在二维反演的基础上对全体数据开展了
受地貌起伏及地球浅表地层不均匀性影响,大地电磁数据二维反演结果不能准确得到地下导电性结构,本文应用数值域OCCAM(REBOCC)三维反演方法,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在西藏布设的MT 阵列式观测网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分布范围是79°E~98°E,28°N~35°N.由于宽频数据采集时间的限制以及部分长周期数据采集质量不佳,针对大于400Km深度的导电性结构,分别采用带
采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夏季(6月至8月)逐日最高温度资料,运用采用线性趋势法、变差分析、M-K突变检测法、滑动t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及Gumbel分布对阿勒泰地区近50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各站夏季极端高温事件频次的多年平均值4.54~4.96d/a,富蕴、青河站、哈巴河站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相对多发区,布尔津、福海站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相对少发区
利用1961-2012年逐日气温资料,对阿勒泰地区寒潮频次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寒潮发生频率月分布很不均匀,11月至翌年2月是寒潮集中发生期,9月和5月寒潮很少:寒潮出现的时间,西部和北部地区要比南部、东部早.近52年阿勒泰地区寒潮呈羁的减少趋势,Cubic函数分析表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寒潮频数最大,90年代寒潮频数最小,80年代中期,寒潮频数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转型,寒潮
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最大积雪深度、逐月降水量、逐日气温资料,计算了4~9月降水量、≥0℃的积温,同期的雪灾灾情资料及太阳黑子和2007~2012年的牧草资料,研究该地区牧区雪灾指标及成因.结果表明,雪灾综合指标将该地区雪灾分为特大雪灾年、重雪灾年、中雪灾年、轻雪灾年4类,对雪灾具有较高的评价精度;重雪灾年和特大雪灾年主要发生21世纪初,且强度越来越强;特大雪灾年主要是由
本文利用东北地区分布的22个测站40年(1961~2000年)夏季月降水资料和同一时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等资料,以一个能反映东北地区季风雨季现象的东北亚夏季风指数为依据,讨论了该指数与东北降水异常关系及其物理意义.结果表明,强弱东北亚夏季风与东北地区降水异常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东北亚夏季风强时,东北降水明显偏多,而弱时,东北降水明显偏少.同时它对大范围大气环流异常也具有非常敏感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