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分析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密切的问题,是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本文从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和效益等方面分析了1996年到2005年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机制,对于指导重庆市主城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土地(耕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而人口则是社会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侧重讨论人口与农村劳动力数量、迁移和流动、思想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研究认为: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增长加大了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导致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但人口尤其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过剩并未引起耕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劳动力过剩带来的推力和二三产业比较效益较高的拉力共同作用下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既保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土地需求,又保证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土地的可持续供给,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本文根据犍为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以及主要的土地生态问题提出了4种环境友好型农业土地利用模式,以促进犍为县的土地可持续利用.
随着我国人地矛盾的加剧,节约集约用地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对四川省犍为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调查的基础上,选取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犍为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情况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犍为县今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建议和措施.
水牛是我国南方的地带性家畜,其奶用潜力巨大.本文分析了我国奶水牛业发展的现实和潜力,建议高速发展南方奶水牛业,以调整中华奶业宏观格局.分析了奶水牛业能量流动的过程,并以"北流模式"为例,探讨了奶水牛业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模式.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的研究都是在大尺度区域上的.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从矿区复垦平台上的林革用地类型向耕地的转变着手,比较了矿区三个时期耕地的面积数量,将矿区林草用地向耕地转变的驱动力分为三个层面,即宏观层面的驱动力、中观层面的驱动力和微观层面的驱动力.各个层面具体又包含了不同的方面.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
本文以桂平市城镇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城镇土地分等技术途径,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确定并标准化因素因子的分值;运用总分值频率法和分值区间频率图法相结合初步划分城镇等级;再经咨询专家和利用市场资料进行验证确定城镇土地等级,说明桂平市城镇土地分等合理.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在城市化过程中对耕地保护、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协调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是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武汉市的城市化过程的特点确定了土地持续利用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选取1990年、1997年和2004年的数据评价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持续利用能力.经分析,认为武汉市土地持续利用能力在经过1997年的较低水平后持续增强.
农用地分等是国内近期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介绍了广州市农用地分等的依据、技术流程、方法及相关参数,分析了广州市农用地分等的初步结果.广州市农用地分等初步结果,其自然质量等介于11~17等,其中以16等地为主,自然质量16等地的面积占了广州市农用地总面积的44.85%;利用等主要集中在9~11等地,利用等9等、10等和11等地面积占了农用地总面积的85.23%,其中以9等地面积最大;经济等主要集中
农村土地作为人类生产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当其能够合理配置,自由地与资金、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组合时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进入农业发展新阶段,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从总体与长远角度看都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本文拟以安徽省为例在分析该省土地流转的背景及其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土地流转对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优势所在.
在对1996-2004年江西省土地利用的变化现状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因素、国家政策等因素为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