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在鸭上的烈性传染病。呼和浩特市郊区一肉鸭场2600只23日龄肉鸭普遍发病,有部分死亡,通过流行病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及实验室诊断判定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将发病的肉鸭分为A、B、C 3个组治疗,A组用剂量为500μL/只鸭病毒性肝炎-传染性浆膜炎二联抗体蛋黄液注射治疗;B组用剂量为25mg/kg的氟苯尼考注射治疗;C组用4000IU/只的丁胺卡那注射治疗,同时用多维素饮水。结果A组的治愈率为96.5%,B组的治愈率为89.5%,而C组的治愈率为84.5%。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鸭群发病情况,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作出较准确的初步诊断,并且通过实验室诊断进一步确诊。利用三种药物对本病进行治疗,反映出卵黄抗体相对与抗生素而言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卵黄抗体能够尽快的控制病鸭的死亡时间,大大的降低肉鸭的死亡率,同时使用卵黄抗体在机体无残留,这点能说明生物制品要优于抗生素。同时通过临床也反映出氯霉素类的对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敏感性要高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对于传染病来说防重于治,预防本病首先要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特别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改变饲养密度.地面育雏要勤换垫草,最好采用全进全出制度,便于彻底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疫苗接种在国内外均有研究,国外已有商品疫苗出售.我国高福等(1986)选用Ⅰ型菌株制成菌苗,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雏鸭进行2次皮下接种,保护率在90%以上,而苏敬良等研制的油佐剂疫苗皮下1次接种,则效果更佳,但由于近年来血清型的变化,制备疫苗必须针对流行菌株的血清型方可奏效。药物防治是控制小鸭发病与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可采用氟苯尼考或安普霉素进行治疗,但如果不改善饲养管理与卫生条件,则很难在该场根除.每当转入新的适龄敏感小鸭即可再度流行,致使药物防治成为不可缺少的措施,从而增加养殖成本,日久尚可发生抗药性.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抗菌药物防治之前宜先进行药敏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防治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