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质找矿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 :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i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安徽地质找矿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安徽地质找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省内有“三块”“三带”,既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大别地块;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郯庐断裂带、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号称铜墙、铁壁、煤都。安徽地质找矿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工作程度高,找矿难度大,大地构造背景复杂,找矿资金投入不足,技术骨干后继无人,主观认识存在误区等。加强地质找矿工作,首先必须通过大讨论提高认识;其次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再次摸清规律,选准项目和突破口;培养人才、融合资源,加强管理。
其他文献
本研究基于卫星、地面加密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1°×1°格点资料,对0414号台风云娜内陆降水增幅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云娜内陆降水增幅与其西北象限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及其卷入过程有关。中低层冷空气侵入西北象限,激发了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这些对流云团作为正涡度的载体,其卷入过程有利于热带气旋气旋性环流的维持和发展。(2)云娜深入内陆过程中,低层低压与高层强副散区发
本文对东至县南部地区金、铅、锌多金属矿产出特征与成矿机制进行了分析。东至地区找矿工作程度相对较低,通过近两年来普查工作,在南部沿东至断裂两侧先后发现受地层和构造等控制呈不同方向带状分布的Au、Pb、Zn多金属矿(化)体,特别在环沙组裂隙带中揭示到原生Pb、Zn矿体和在硅化角砾岩、石英脉中见到明金等显著的矿化信息,表明该区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本文介绍了地幔的含碳性、岩浆的含碳性、火山脱气量和岩浆脱气模型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地幔是地球最大的碳储库。绝大多数碳分布在单独的富碳相中。地幔中富碳相最可能是碳酸盐岩(白云石和菱镁矿)以及富CO流体,其中碳酸盐的形成将使地幔中富钙和贫硅的矿物不稳定,因此当二辉橄榄岩熔融时,形成的熔体是富钙、富镟而贫硅的且富含CO岩浆中CO的溶解度随压力和岩浆碱度增加而增高,温度的影响依赖于熔体中CO的存在形式。火
本文以X射线衍射(XDA)分析为主要手段,结合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以及化学全量分析等手段对亳阜高速公路沿线粉土进行了矿物组分鉴定。运用X射线衍射半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出各地粉土中各类矿物成分的相对含量。研究区内粉土的矿物组分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其中碎屑矿物主要以石英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长石和方解石。而粘土矿物部分含有伊利石,以及少量的绿泥石、高岭石。通过扫描电镜(SEM
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是地质环境因素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易发性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以山东省苍山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例,探讨性地采用了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定量划分了苍山县地质灾害易发区。结果符合当地地质灾害发育的实际情况,为类似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提供了借鉴模式,为苍山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粘性土机械水筛系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粘性土颗粒分析而研制的仪器设备,粘性土颗粒分析是研究粘性土工程地质特征和应用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目前粘性土颗粒分析的主要方法一静水沉降法和手工水筛法,并与粘性土机械水筛系统及其技术方法进行比较。证明了粘性土机械水筛系统及其技术方法是符合粘性土颗粒定量分析的实际的,表明粘性土机械水筛系统及其技术方法是可行的先进的。
本研究按照地下水、地表水统一评价,生态环境约束和技术经济条件综合考虑的原则,评价全省地下水、地表水的天然补给资源量和可开采利用量,分析了安徽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武夷山成矿带是我国重点成矿带之一,北武夷地区分布着重多的铜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晚古生代盆地中赋存以永平大型铜矿为代表一系列铜多金属矿,矿体延展受晚古生代盆地控制。本文在讨论陈坊晚古生代盆地已发现矿化点的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陈坊盆地内已发现有发育在侏罗纪地层、二叠纪地层和石炭纪地层中的顺层破碎带(夕卡岩化带)中的铜铅锌多金属矿体,得出东侧的已发现二叠纪地层和侏罗纪地层之下有发育完整的石炭纪地层,并
本文运用在宁芜地区多年构造研究中摸索出来的一套断裂性质鉴别方法,对凤凰山铁矿床各期次、不同类型的构造逐一作了鉴别,并采用选择性的节理统计,使被鉴定的断裂一一配套,从而推断出影响断块构造的高一序次的边界的断裂存在和性质。反过来,从高序次的断块边界断裂对断块内构造形迹的影响,预测新的找矿方向,找矿实践已证明了这种方法和思路的有效性。
二氧化碳气藏的研究,不仅属于基础科学研究,而且属于应用科学研究,有很大经济效益。对二氧化碳气体特别是高纯二氧化碳天然气的研究,不仅对C0气及非烃气的成因类型和成藏机制的认识有重要意义,还可为大地构造学,深部地质学和天然气地质学等提供多学科信息。本文系统综述了自然界CO气的产生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特别是火山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与CO气藏之间的成因联系,最后指出我国CO气藏寻找方向和远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