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是人类广泛使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而产生的一种海量数据,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又称海量数据,是指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由此形成的实验方法使得心理学思想成为了心理学学科,并以此建构起了西化的科学心理学体系。从此心理学从单纯的人文科学变成了兼有人文与自然属性的中间学科。心理学的可重复性一直饱受学术界的质疑。OSC的270个科学家选取了心理学顶级期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人格与社会心理学》(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和《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与认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在2008年发表的111项研究进行重复,最终完成了其中100项。原有的100项实验中,有97项得到了统计显著的效应,而在他们的重复实验中,仅有36项统计显著。此外,83%的重复实验的效应量(Effect Size,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联强度的指标)都小于原研究。这项研究的发表引发了关于心理学研究"可重复性危机"(Reproducibility Crisis)的广泛讨论。但是我们需要清楚认识的是,心理学从来都是一门研究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学科,而心理学研究的主观经验和意识是不应该也不能被量化的,事实上,目前主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都是基于实验法进行的研究,换言之,心理学主动剥离了自己"不科学"的部分,从而试图得到科学界的认可。然而将一切量化并精确计算的科学真的就是真理吗?以物理学为例,物理科学的发展就是充满着崎岖,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经典物理到相对论,科学也是在不断的纠错和自我证伪的道路上前进的。然而当人类科学进入量子物理时代,原来的对于精准与对于结论的严密论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切的确切要求都被概率所取代。当量子物理学家们研究宇宙及宇宙局部的时候,他们提出的理论、模型,已经不再以确切的结论为依归,而是基于出现这个结论的概率。换言之,之前的心理学科学化是否有其局限性?在量子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应当重新思考心理学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