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园林式“山水人文”共生理念的山地乡村规划与设计--以金华市鹿田村改造为例

来源 :第八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r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前中国山地乡村景观建设来看,基于自发理性情况下的自私性对非建设用地的开发、居住建筑外立面的无规划和对绿地价值的忽视,导致山地乡村的山水村落格局和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原有山地乡村的形态发生彻底的改变,形诸于平地地区的普通乡村,特别是经济较为宽裕的地区,此种情况更甚.本文着手于此类乡村形态及景观问题,在提出传承中国园林山水营造的理念下,以保护山水资源和维护山水乡村地方特色为目标,以规划设计方法来修复山地乡村景观,提升其生态效益并维护其自有的山水骨架.以浙江省金华市的鹿田村规划设计为例,在村落景观修复的具体项目基础上,建立适宜于山地乡村山水资源保护的要素评价指标,以此探讨山地乡村构建的理论和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从民居更新现象与问题出发,对南京南捕厅评事街82号建筑进行一次较深入的调查、实测,提取建筑原型,并对民居建筑结构、微植入营建进行研究.该项目旨在以有机共生的理念来包装新旧建筑遗存和设计时尚,将原有的生活类型转化为创造和生存空间,并探讨更新建设,连接与整合的概念和方法,是对老城南旧城院落有机更新改造的探索实践及认识.
北京白塔寺胡同作为老城区的历史遗迹,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其特殊的人文环境、街区风貌、空间结构和规模,凝聚了几代人在这里的共同生活和经营活动.随着城市快速的更新发展,胡同的很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对胡同的更新已是不可逆的趋势,但是在胡同的改造活动不同于一般城市的更新方式,本文引入微景观的视角,对胡同的景观改造从微尺度、微渗透、微更新的角度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
文章以《泮塘五约村微改造》项目为例,介绍了传统村落与建筑在微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传统风貌的外部形式与现代需求内部体验之间的矛盾.以现代主义建筑师与理论家阿道夫·路斯关于现代建筑“得体”之观点作为启发,笔者试图针对传统村落与建筑空间的更新与转型策略进行思考与讨论.
现如今旧厂房的改造已成为城市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改造不是彻底拆除,而是通过绿色环保的方式提升厂房的价值.根据改造后赋予的新功能对其进行梳理整合,使其完整合理,集美观与舒适于一身,拥有新的风貌与活力.而为了实现旧厂房的环保改造,降低对环境的破坏,需要将改造策略与生态意识相结合,减少能源消耗,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生态意识的影响下,旧厂房的改建开拓了新的思路.本文结合旧厂房改造创意产业园区的实例,
文化变迁、社会变迁改变了乡村依存的物质条件,生活变迁决定乡土聚落形态和功能的异化.“朴素自然,不事浮华”,追求和谐宁静的诗意乡土与孕育着多元多变、紧张眩晕的现代都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承载着“乡愁寄托”的乡土界域仍是一个脱离都市语境和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完美样本.本文通过对村镇旧有建筑的整饬与更新的设计实践,探讨以局部完善旧有乡土建筑的使用功能,遵循村镇建筑的本色特点,实现现代村镇风貌的营建策略.运用
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就是天气炎热和降水量少、土地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差、易发生水土流失、春季风沙大、植被覆盖率差等的问题.那么,如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也成为旱地水资源设计思路存在的重要意义.为实现未来新农村旱地重生建设解决干旱地区蒸发量问题,恢复贫瘠土地生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带动经济发展,提出三重生策略,让文化重生、生态重生、经济重生.
历史风貌区是城市遗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塑老城区活力、传承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历史风貌区改造普遍遭遇着保护与更新冲突等问题.因此,本文在城市设计的框架中引入“空间生产”视角,并以喀什老城区及其特殊的地域传统与宗教伦理观背景为例,通过分析空间及空间生产的复杂社会关系,以及空间再生产对社会结构的作用与反作用,从而探索更为合理的少数民族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更新途径.
这是一个人人设计的时代,设计从室内、建筑、产品、服装、时尚等以专业领域为界定到当下以社会、系统、服务、战略等谋事为核心的转化,设计的定义和内涵正在发生改变.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主持的ARNOLD课题项目,深入探究多学科设计介入社区创新设计的方法论,发掘参与式设计在社会创新中的潜力.设计团队与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在共同愿景下参与协同设计,实现了城市空间设计、室内设计、服务设计等多学科设计工具的交叉实践结
本文以邓城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总结了传统村落在社会变迁中面临的整体性衰败与再生机遇,并针对邓城村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中的建设困境,根据传统村落更新发展的特点以及文化空间传承和建设不同的需求,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的新策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居住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与此同时人们现在对于建筑的需求和审美有了空前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表现形式也有着新的要求.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更新对于历史建筑更新的重视也逐步提高.在对传统的具有地域性的历史建筑进行更新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对老化、破旧的建筑进行具有延续性的更新与保护,成为了相关建筑从业者当下最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建筑师需要通过对于历史建筑背后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