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WiMAX系统的新型宽带圆极化缝隙天线

来源 :2013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chao1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了一副应用于WiMAX(3.3GHz~3.7GHz)系统的新型宽带圆极化缝隙天线.通过采用不对称的双圆缝隙结构使天线产生圆极化辐射,调整馈电部分矩形枝节的位置,提高了天线的圆极化性能.通过在圆形缝隙中加入杯形枝节,使得天线的回波损耗带宽明显增加(1.07GHz~6.67GHz).结果表明,天线3dB轴比带宽达到1.6GHz(3.04GHz~4.64GHz),峰值增益达到4.9dBi.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一款使用65nm CMOS工艺设计出的60GHz窄带低噪声放大器(LNA).在59GHz至64GHz的有用频带内,LNA具有17dB的峰值增益和5.5dB的噪声系数,同时在1.2V电源供电时消耗17.2mA的电流.本文LNA使用了三级放大的结构.为了提高后仿真的准确性,所有片上电感和微带线都在HFSS里进行了三维电磁场的建模和仿真.
基于深度限幅技术与矢量孔技术,本文提出一种新的OFDM信号峰均比降低方法.该方法将深度限幅与矢量孔技术相结合,同时具有二者的优点.通过深度限幅解决了传统限幅滤波法中存在的的峰值再生问题,减少了限幅滤波的迭代次数,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借助于矢量孔技术对OFDM信号谷值进行限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号峰均比.本文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本文总结了无线通信系统收发信机中的几种杂散干扰案例,说明了收发信机中常见的杂散原因,主要有电源干扰、时钟泄露、接口时序异常等,其中,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注意好电源滤波;切断时钟泄露的通路,将不用的时钟关断、选择输出带buffer的ADC或者在ADC输出端外接buffer;DAC的数据接口要满足时序要求;除此之外,还要遵循PCB的设计原则,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杂散对有用信号的干扰。
近几年来,基片集成波导由于其损耗小、Q值高且串扰低的特点已成为微波毫米波应用领域中一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基片集成波导(SIW)互连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并借助于仿真软件HFSS和ADS建立了系统级的仿真模型.通过对数字传输系统的眼图分析,证明了基于基片集成波导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传输性能良好,且系统最大传输速率可达到5Gbps.
本文提出采用互耦网格来描述阵列天线的互耦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适应阵列天线终端感应电压的解耦合方法.对于由线天线组成的阵列天线,无论来波信号从水平面附近方向入射还是从远离水平面的方向入射,该解耦合方法能够实现精确的解耦合.该解耦合方法被用于波达方向估计中,实现了高精度的角度估计.仿真结果验证了互耦网格模型和解耦合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讨论了天线的近场分布在设计紧凑型超宽带多天线中的有效性。通过电磁仿真,研究了两个相同的平面单极子超宽带天线在单元间距较小时的互耦特性.天线单元的工作频段为2.5~8.0GHz,天线间距为30mm,此时天线在低频段处于彼此的近场区域,故天线的近场辐射特性对天线互耦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计算天线的近场方向图分布,验证了近场分布与天线间互耦之间的密切联系.
基于认知雷达在现代战争中的意义,本文设计了智能多波束柱面共形天线阵列,采用自适应多波束形成技术在柱面阵中形成3-4个三维空域波束以满足多用户通信的需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算法能够根据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来波方向对天线阵方向图进行实时调整,使得波瓣对准有用信号而零陷对准干扰信号方向.
受限于便携性的要求,超宽带(UWB)穿墙成像雷达(TWIR)可用的天线数量非常有限,因而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天线获取最优成像性能的难题.本文主要比对研究UWB TWIR在三种不同天线配置模式下的性能.文中详细论述了三种不同的阵列配置模式,分析比对了在三种模式下UWB TWIR的方位向分辨率和干涉区域(IR),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了验证和说明.
由于卫星EIRP值和视频信号传输技术性能的双重限制,使得机载卫星视频传输系统的机载天线尺寸还比较大.论文通过对减小机载天线口径的技术途径分析,研究了通过多天线并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机载天线口径缩小的可能性,论证提出了基于多天线并行信号处理技术的机载卫星视频传输系统.鉴于机载卫星视频传输信道是一个典型的多径衰落信道,为了减少多径衰落信道对视频高速数据信号传输造成的影响,需要在机载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信号设
介绍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和欧盟无线电及通讯终端(R&TTE)指令下对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设备的技术要求及电磁兼容测试,同时也简要介绍了我国在800/900MHz频段对于RFID的应用要求,并结合图表介绍了FCC的测试项目,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欧美标准和法规的要求,并对我国RFID的发展做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