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评估腹针在大脑水平减少疼痛感知机理研究项目的初步结果

来源 :第三届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jiangbo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疼痛治疗领域,虽然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针灸对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存在诸多影响,但其确切作用机制仍然未知。然而一些研究表明脑皮质区与疼痛的处理过程有关(故被称作“疼痛发源地”),其与针刺激活大脑相应的区域呈大部分重叠。但目前为止,能够证实腹针对急性疼痛有明显疗效的相关研究还并未开展实施。目前本研究首先旨在以中枢神经系统水平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近年来,疼痛研究领域的相关技术如感觉定量测试( QST)和激光诱发电位( LEPS)被用来评估腹针在控制疼痛感受上的效果。目前,激光诱发电位提供了最好方法,因其可以选择性激发在浅表皮肤层的游离神经末梢(A-d类纤维和C类纤维),利用特定简化脑电图,在疼痛传入后进行直接的功能性测试(主要以N2/P2和N1两种电位作为测量值)。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腹针加阿是穴与传统针刺加阿是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颈源性头痛的病人随机分为腹针加阿是穴组(实验组)与传统针刺加阿是穴组(对照组),治疗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目测疼痛评分法(VAS)测定患者疼痛程度,颈椎活动度改善情况对比,并进行疗效的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虽然实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都有效;从两组的治疗前后VAS的评分的改善情况的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自拟中药祛斑面膜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采用腹针疗法并温敷自拟中药祛斑面膜,TDP照腹部,留针及留面膜30min,一周3次,12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45例黄褐斑女性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基本痊愈14例,占31%;显效15例,占33%;好转12例,占27%;无效4例,占9%;该治疗方案总有效率为91%。结论:黄褐斑是常见的色素沉着性损美性皮肤病,用腹针结合中药祛斑面膜以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以其主要临床表现,常归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其病因多从“风、痰、虚”三方面考虑,病机属本虚标实。薄氏腹针疗法为VBI的中医药临床辩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与补充,且疗效确切肯定。我们在薄智云教授指导下采用薄氏腹针治疗VBI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就此对VBI的腹针治疗作了经验总结。
本文是腹针结合灸法的临床应用体会。认为腹针疗法通过“神阙经络系统”的作用,调节全身脏腑气血。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将运动伤病治疗分为急性期症状的处理、基本生活能力恢复、运动能力的提升三个阶段;并根据腹针的辨证特点将其运用到这三个阶段治疗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笔者认为,提高腹针疗效的关键是医者要加深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包括中医辨证和西医诊断,并以颈椎病为例,说明了加深对疾病的认知后,就能提高腹针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的效果.方法:腹针疗法,根据辨证分型,针刺腹部相应穴位,主穴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大横.结果:腹针组120例,痊愈25例,好转8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好于电针组的70.8%总有效率.结论:腹针疗法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疗效明显,优于电针治疗,使绝经前期平稳过渡,绝经后期强身健体,延缓衰老.
由于现代医学对自闭症的研究缺少有效的、针对性的治疗,一般认为只能及早进行认识技能培养,行为矫正和语言技能训练,使患儿症状得到改善和康复。而中医学明确了自闭症的病位在脑,且与心、肝、肾密切相关,从而推动了自闭症的研究。尤其是针灸在精神类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相当好的疗效。且针灸治疗儿童自闭症,具有提高患儿言语、认知能力、智力以及稳定情绪的作用。因此,从中医方面分析,通过对针灸治疗自闭症的方法研究进行总结
目的:探索腹针在大学教学中的特色以及学生对腹针学习的掌握。方法:从2005-2009级学生选修腹针疗法的352份腹针学习心得中进行分析汇总。结果与结论:讲授腹针课的特色是多实践,腹针要求取穴准确,追求疗效。强调学生从骨关节病入手,掌握身体部位与神龟图的对应关系,增加实践机会,追求“以平为期”。
目的:研究腹针治疗各种痛症的有效性,包括外伤和工伤引起的痛症。方法:研究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仁爱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诊所,和仁爱医院医疗中心的工伤科进行的。对57例自我评分为中等或重度痛疼病症的患者,进行了腹针的治疗。其中39例(68%)的患者被西医鉴定为工伤。即痛疼的原因是由于工作中不当地过度使用,或工作中受伤造成的。比如,护士职业的工伤多见于,搬动病人时造成的肌肉拉伤。办公室的文职人员,工伤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