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海绵城市建设浅谈城市内涝新格局--以杭州为例

来源 :2018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w1983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对当下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杭州市为中心,将全面建设新型海绵城市作为立脚点,回顾近年来杭州城区所发生过的内涝问题,总结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改善城市内涝问题的应对措施,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影响.
其他文献
利用空军中期落区预报业务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2016年6月23日发生在阜宁的强龙卷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西风带系统携带干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交汇于黄淮东部,造成该区域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对流层中低层高温高湿,地面风场气旋性辐合以及强的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为此次强龙卷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与非龙卷类强天气相比,此次强龙卷的发生对热力、能量条件要求较低,但大气环境的抬升
利用2001-2014年共14a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下简称机场)观测资料和MICAPS高空及地面观测资料,将发生在机场的雷暴日分为八类(即强雷暴、弱雷暴、湿对流、干对流、弱冰雹、强冰雹、冰雹大风和混合对流),对每种类型雷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机场雷暴以弱雷暴为主,其次为干对流.弱雷暴和干对流在6月出现最多,强雷暴和湿对流在7月最多,弱冰雹出现在春末夏初及秋季,而冰雹大风出现在
文中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大连地区2015和2016年初冬的两次低温过程(2015年11月24日和2016年11月22日)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低温发生的环流背景及温度场、锋区结构、冷空气路径等特征.结果表明,降温期间大连均位于高空槽前.2015年11月24日的低温发生在乌拉尔东侧高压脊发展、维持阶段,低层冷空气从吉林东南部地区自上而
2016年1月下旬强寒潮造成浙江省大范围降雪,浙江中西部积雪5cm以上,而沿海宁波台州平原以降雨为主,转雪时间比浙西迟约48h且基本无积雪.利用常规站、自动站、风廓线雷达、高塔观测以及卫星反演海温资料分析该过程,结果表明:冷空气作用下东海表层海水和海面气温有明显降温滞后,海面气温比沿海陆地高出约4℃,配合东到东北风阻止沿海降温,使沿海低边界层和地面气温维持3℃以上,导致以降雨为主.风廓线雷达探测到
以江苏冬季两次不同类型(雪和冰粒)固态降水天气过程为例,运用MICAPS地面观测数据、探空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了两次过程中大气层结的不同,并从垂直运动和温度平流出发,探讨了形成冰粒天气的特殊大气层结的原因.得出了以下结论:纯雪天气过程中,温度垂直廓线自地面附近至高空均在0℃以下,接近但不穿越0℃等温线,而在冰粒天气过程中,温度垂直廓线数次穿越0℃等温线,地面附近温度高于0℃;温度垂直
本文从防灾减灾学科发展的角度,总结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进行防灾减灾活动的经验,探索未来城乡防灾减灾规划学科的发展.
灾害是快速变化的复杂性问题,属于演化科学,非当代科学的不变性问题,当代科学中不包含有灾害的预测理论、知识和方法.欧阳首承教授领导的灾害团队,近60年来从灾害的性质、特征、形成机制、演化过程、灾害非规则信息数字化和灾害预测理论方法的科学研究中,揭示了灾害的非规则性和重大灾害信息数字化的“新信息源”,提出了建立重大灾害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以创新科技支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
当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建筑不断涌现,支撑城市运维的各类系统越来越庞大复杂,城市次生衍生灾害呈增加趋势,多灾害耦合风险日益突出.为促进城市防灾减灾建设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防灾转变,提高防灾减灾信息化管理水平,本研究面向超限建筑工程多灾害防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灾害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取得了多项成果.提出了基于性能化分析的建筑防灾设计理论和实用方法,为重要超限建筑的多灾害防御提供了系统
海平面上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之一.本文评述了未来海平面上升影响、适应与风险管理的最新进展.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致灾因子,需要预测未来可能的情景及其概率,并关注低概率高影响的上限情景.风暴潮等极端事件叠加海平面上升的作用,将导致更频繁和严重的海岸灾害,进而影响沿海城市和沿海低地的生态系统及其服务、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系统.海平面上升的应对措施包括保护、岸线前推、适应和后退措施,综合采取适当
自2015年4月国家分两批启动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以来,全国30个试点城市按照国务院、住建部等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也存在系统治理不到位,重“硬”轻“软”、重“当下”轻“历史”轻“未来”等问题.其中,各试点城市在创建过程中,特别是对前期的分析研究工作做得普遍不够.建设海绵城市的实质是治水,就是治理城市下垫面的水状态、水环境.本文以山东济南、青岛两个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