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09~2010年2年间在三峡水库坝前水域开展原位监测。坝前藻类种类和细胞密度存在时空异质性,主要以硅藻为主,隐藻、绿藻和甲藻也是常见种;硅藻包括小环藻、直链藻、针杆藻、星杆藻和舟形藻等,以小环藻为全年优势种,并在2009年3月形成水华;隐藻主要是蓝隐藻,为全年可见种;绿藻、甲藻和蓝藻为部分时段或局部水域出现种;蓝藻包括伪鱼腥藻、平裂藻等,细胞密度最低。以Chl.a表征的生物量也体现了显著的时空差异(p<0.05),最低值为0.46μg/L,最高则达到860μg/L。初级生产力呈现从水柱表层到下层逐步递减趋势,水体类型为自养代谢类型(P/R>1.0)。生源要素N、P负荷居高不下,TN含量1.12~2.93mg/L,TP含量0.079~1.172mg/L。水体属于中-富营养水平,两年间的营养状态指数为33.67~60.85,富营养状态的季节主要在春夏季,以轻度富营养为主,秋冬季主要为中营养类型,近岸和库湾水体水质比干流主泓略差。水库蓄水运行对坝前水环境影响效应显著,水质指标、营养状况指数以及藻类群落结构等显著受水位变化的影响(p<0.05)。研究表明:坝前水域藻类群落显示河流态特征,水体属于光合自养代谢型,初级生产能力强,但水环境状况主要受水库蓄水运行方式、上游来水等影响而动态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点,综合分析判断该水域属生态脆弱敏感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